|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耒阳市志(水利编)

耒阳市志(水利编)

关键词:耒阳历史,耒阳市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耒阳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0734zx.com
  • 感谢 lei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6395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耒阳境内水量充法沛,但降水量的时空分布不均,西南部多于西北部,山区多于平原和岗地。年际变化率为16%。年内降水季差大,农作物需水量多的 7~9月降水量少,占年总量的20.6%,易受干旱。清代,政府无水利专管机构,水利建设处于自发性,发展缓慢。民国时期,政府提倡兴修水利,陆续修建一些塘坝。1949年,全县有水利用设施22362处,主要是山塘和小型堰坝,大部分年久失修,损坏严重,蓄、引水总量为8551万立方米,亩均水量 132.6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2万亩,旱涝保收面积3.5万亩,抗旱能力在20天以下。
    1951年,县人政府设水利专管机构。50年代初,整修、扩建原有水利设施。农业合作化后,修整塘坝,兴建小型水库和机械提灌工程,到1957年,全县有水利设施23652处(台),有效灌溉面积35 .16万亩,旱涝保收面积5万亩。
    1958年,全县农村掀起“全党全民大办水利”热潮。到1960年,新建关王塘中型水库及一批小型水利工程,新增水利设施8231处,解决了一部分农田的灌溉用水问题,但抗御大的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1963年,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全县受寄存面积达53.3 万亩,粮食减产6510万公斤。是年冬起,县委、县人委发动群众在耒水、马水、舂陵水沿岸24个公社发展电力提灌。到1965年底,全县水利设施增加到31053处(台),有效灌溉面积46.0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24.52万亩。
    1966年,按照省水利部门的统一安排,耒阳县与常宁县、衡南县、衡阳市郊动共建欧阳海灌区。同时动工的还有县内3个中型水利工程。到1973年底,全县水利设施发展到32230处(台),有效灌溉面积达52.73万亩,旱涝保收面积48.51万亩。
    1974年起,水利建设和管理以险、病工程的防渗、加固、改造为重点,开展山、田、水、土综合治理。1981年开始,由以工程建设为重点转向以加强水利管理、经营管理、提高工程效益为重点。对原有水利设施配套挖潜,整修改造老化工程,同时,解决水利死角地区的农田灌溉问题。发展水利综合经营,完善以水的经营管理责任制,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1990年,全市有水利设施53985处(台),比1949年增长1.41倍;蓄、引、提水总量4.39亿立方米,比1949年增长4.13倍;亩均水量586.3立方米,较1949年增长3.42倍;有效灌溉面积58.95万亩,较1949年增长1.48倍;旱涝保收面积48.98 万亩,较1949年增长14.28倍。抗旱能力提高到30天以上。
第一章         水利建设

第一节         蓄水工程
    一、  山(平)塘
    东汉时,邑人谷昕(曾任南昌太守),在县东北花桥开凿泸塘,是湖南省最早见于史籍记载用人工修筑的4处水利工程之一。清光绪五年(1825),耒阳有较大塘池274口,水面共50287.9亩。其中在县西板桥的大石塘(今属集贤乡亩下村),周二里许,大旱不涸,可灌田约万亩,是当时湖南省10个可灌万亩以上的水利工程之一。
    民国23年(1934)湖南大旱,省政府颁布修筑塘坝程,并向耒阳市发放水利建设贷款,用于山(平)塘的建设。次年,全县修塘约2100口。民国30年,县政府制定《督导各乡镇如限期完成应修塘坝办法》,每3乡不派1名督修员,督促每保修建塘1口。次年底,开凿新塘313口,修缮786口。民国33年,日军进犯,耒阳沦陷,山(平)塘停止修建。耒阳光复后,恢复修建山(平)塘。修塘经费由受益田业主平摊负担。民国38年,全县有大小(平)塘1.9万多口。
    新中国建立初期,耒阳以整修山(平)塘为主。1953年冬起,整修老塘,兴建新塘。是年全县有山(平)塘20865口。1958~1960年“大跃进”期间,注重修建水库,忽视山(平)塘整修。到1962年,全县山(平)塘26244口中,失修4200口中,占总数的16%。三架公社五星大队,1957年有塘112口,1962年能用于灌溉的只有83口,失修29口,失修塘占总数的25.9%。
    1964年冬,贯彻中共湖南省委“挖深加高山塘”的反指示,对山塘进行改造。县水利局派工作组到三架公社五星期三大队搞改革试点,使蓄水量由43.3万立米增至62.68万立方,旱涝保收面积由740亩增至1090亩。次年夏旱,全大队粮食总产量仍比上年增长一成。其作法得到省、地两级领导及水利部门的肯定,《湖南日报》于当年12月21日作了报道,并发表社论,推广五星大队造山塘的经验。1965年末,全县能发挥效益的山(平)塘24959口。“文化大革命”中的1966~1968年,山塘再度失修,1968年,能发挥效益的塘下降到24167口。1970年后,在农业学大寨中掀起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对原有山塘进行整修,至1976年山(平)塘达27450口若悬。此后,部分地区依赖大、中型水利设施,把废塘改田当作增产措施,1980年调查,全县废塘改田2000余口。后经多年的恢复和发展,到1990年,全市有山(平)塘2.79万口,总蓄水量7300万立方米。
    二、  水库
    1951年冬,湖南省水利电力局派技术员傅宗到耒阳大泉乡(今属公平圩镇)驻点,设计并指导试建落山冲(今排山口)水库。当完成坝高5米时,因放水榨油,部分农民发生纠纷,工程被迫停建建,到1953年冬,才复工建成。1954年,兴建陆家冲(今洲陂乡沅江本属地)小(二)型水库,坝高9.44米,有效库容14.5万立米,灌溉面积686亩。旋以陆家冲水库为试范水库,1955年又建成水果塘、石牛塘、文家冲、高木冲等水库。1956年冬,驻耒阳人民解放军部队,派出官兵1000多余人次,支援大市乡双塘小(二)型水库,的建设,奋战40天,用工日约4万个,当年建成。是年末,全县有小(二)型水库14座。
    1957年,培训一批农民水利技术员后,各乡开始兴建水库。当年,由国家投资,在大义乡建成黄土仙小(一)型水库。1958~1959年,连续两冬掀起水利建设高潮,采取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办法,全县100多座水库动工兴建,小型工程千余人,中型工程几千甚至上万人上工地。驻耒人民解放军也派指挥员投入水利建设。在“麻风细雨是好天,气灯底下当天白天,一天顶两天”的口号下,人们吃住在工地,顶风冒雪,挑灯夜战。钢筋、水泥等材料严重缺乏,就自制自烧瓦管,用石灰、竹筋代替水泥、钢筋。1958年12月,动工兴建中型关王塘水库,次年建成受益。至1960年,建成水库127座,其中中型1座,小(一)型10座,小(二)型116座。有8座小(二)型水库,因施工质量差,渗透严重,不能蓄水而报废。
    1961年~1964年,重点抓工程配套扫尾。1965年上半年,中共耒阳县委、县人民委员会计划兴建湖溪桥(今欧阳海)水库,以解决干旱较严重的耒阳西北地区10多个公社的农田灌溉用水问题。县水电局组织15人的测量队,用近一月时间,实地勘测坝址,选择引水渠道走向,调查工程的可行性。县里将勘测报告及规划报送省水电厅。省水电厅经研究扩大工程,由耒阳、常宁、衡南及衡阳市郊共建,并派省水利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于1966年10月动工。1965~1966年还动工兴建凉水冲、青江等水库25座,建成23座,其中小(一)型8座。小(二)型15座。
    1967年“文化大革命”进入高潮,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指挥失灵,建筑材料缺乏,欧阳海水库工程建设下马;青江水库大坝建成5米高停建,其它水库配套工程相继停工。1969年,欧阳海水库复工,每天冬上劳力4万多人,至1973年基本完成配套工程。1967~1973年,共新建水库39座,其中大、中型各1座,小(一)型6座,小(二)型31座。
    1974年,学习湖南省桃源县改造“四老”(即老工程、老面貌、老效益、老产量)的经验,开始对老库进行改造。1975年冬,按照河南省当年8月,大水灾的降雨量及其强度作为防洪标准,对境内险、病库施行除险、加固工程。1976年冬,将原小(一)型太平水库改建为中型水库,改后增加蓄水量1515万立米,可解决县境西南乡太平、公平、小水、龙形等公社的灌溉用水问题。1974年~1980年,共改造水库67座,其中中型2座,小(一)型27座;新建和改建水库16座,其中改建中型1座,新建小(一)型5座,小(二)型10座。1981年~1983年,停止新建,着重抓改造,3年中改造小(二)型水库6座。
    1990年末,耒阳有水库274座,其中中型3座、小(一)型35座、小(二)型236座,水库总量1.6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23.8万亩。欧阳海水库分供耒阳的水量可灌溉25.5万亩。总灌溉面积49.3万亩。
 
耒阳市1990年小(一)型库基本情况表
库名
所在乡(镇)村
兴建时间
集雨面积(平方公里)
库容(万方)
灌溉面积(万亩)
养鱼水面(亩)
乡(镇)
本身
外引
正常
有效
设计
已达
黄土仙
大义
杨丰
1957·10
2.26
 
109
108
0.50
0.45
146
喇叭冲
哲桥
田园
1957·10
1.85
 
94
94
0.32
0.243
287
马  形
龙形
畔塘
1957·10
2.57
2.43
137
135
0.40
0.267
167
军  民
公平
南禾
1957·10
1.90
 
101
98.6
0.313
0.23
116
大堰上
长坪
田坳
1958·8
6
 
134
129.5
0.45
0.30
262
石门口
高炉
坪上
1958·10
3.14
 
285
268
0.70
0.65
380
被  塘
遥田
东风
1958·10
4.75
 
269
262
0.60
0.45
485
红  卫
太平
寿洲
1958·10
1.32
1
149
146
0.40
0.30
186
马  冲
长冲
严塘
1958·10
1
3
142
138
0.30
0.25
188
大皮江
肥田
振兴
1958·11
6
 
340
332
0.477
0.168
530
暮  冲
公平
桐树
1958·11
3.92
 
127
117.5
0.35
0.259
135
磨  形
磨形
磨形
1958·11
9.08
1.6
156
138
0.35
0.35
246
石  塘
南京
白毛
1958·12
2
 
283
275
0.50
0.40
597
朱家桥
盐沙
田心
1958·12
8
 
385
374
0.50
0.30
425
大石塘
集贤
庙下
1959·10
2.14
 
75
75
0.12
0.12
67.5
大石桥
亮源
新民
1959·10
2.5
 
145
142
0.315
0.25
281
红  旗
坛下
寨尹
1959·10
10.9
 
536
516
0.85
0.40
100
洞  中
导子
洞中
1964·12
5.89
 
95.5
90.5
0.30
0.25
135
驾古冲
坪田
山田
1965·9
2
 
140
139
0.35
0.33
186
龙  形
公平
合意
1965·9
5.5
 
300
297.5
0.75
0.60
413
长  岭
夏塘
长岭
1965·10
2.25
 
140
136
0.32
0.30
172
小山冲
竹市
东口
1966·6
3
 
420
384
0.68
0.573
265
荷叶塘
磨形
水口
1966·9
1
15.7
308
304.5
0.50
0.35
340
石灰冲
枫泉
大桥
1966·10
4.12
 
176
154.5
0.55
0.25
232
石头山
大义
上镜
1970·10
1
0.5
128
118
0.30
0.20
140
龙下冲
江头
江头
1971·10
4.5
 
127
127
0.60
0.40
239
袁家冲
长冲
袁家冲
1971·10
2.25
 
106
104
0.40
0.30
123
铁路冲
大义
苏银楼
1971·10
1.75
5.85
295
292
0.50
0.40
210
红  桥
龙塘
红桥
1971·10
4
5.26
195
190
0.551
0.60
246
清水塘
石枧
大岭
1973·10
2.2
 
165
162
0.45
0.25
176
星子洞
南阳
星子
1975·8
1.2
3.6
242
241
0.75
0.20
261
许口山
浔江
董溪
1975·10
8.5
 
126
123.2
0.435
0.10
123
上  石
东湖
上石
1975·11
0.9
3.2
156
153.7
0.309
0.10
202
昴  头
长冲
下昴头
1976·10
0.73
1.2
102
79
0.30
0.10
84
岷  台
东湾
东湾
1977·10
1.31
2.5
151.9
150.9
0.46
0.10
176
   
第二节    引水工程
    一、堰坝
    耒阳境内溪流较多。历史上有在溪流修筑柴草堰的习惯,以提高水位,引水灌田,尤以东、西两乡为多。清道光五年(1825),全县有较大堰坝22座。民国24年(1935)在溪流中修筑堰坝约400座。1949年末,全县有大小堰坝1022座。1950~1953年1月,共整修堰坝981座。1953年冬至1957年,新建小型堰坝75座。1958年冬,大市公社在敖河上游建成解放堰,引水灌田3000亩。1965年,全县小型堰坝增至1964座。之后,部分堰坝被废弃,其灌溉功能被水库和提灌工程所替代。1990年,全市小型堰坝尚有1376座。
    二、泉水引灌
    耒阳地下水源较丰富,外溢泉水多。1949年,全县有泉井1669口。50年代,为我抗旱保收,发动群众寻找水源,挖井疏泉,引水灌田。1952年,洲陂乡利用古龙泉修筑茅蔸堰,引水灌溉耒阳、衡南7000余亩农田。1953年,又在这里兴建灌溉渠道,耒阳受益面积2000亩。1966年全县有泉井2718口。70年代后,泉水引灌面积不断扩大。到1984年,全县泉水引灌面积达5.1万余亩。1987年调查,全市泉井单口流量每秒0.005立方米以上的有34处,除4处引入水库外,其余修渠道引水灌田1.63万余亩。
   
第二节         提水工程 
    一、人工提灌
    新中国建立前,耒阳主要用人工提水灌溉水田、旱土。提水工具有吊桶、戽斗、戽桶、孔明车、筒车、龙骨车等工具,以龙骨车为主。耒阳西乡十里垌、南京桥等地在历史上是重旱区,俗云“天晴三日,男女不得空”。天旱时,男妇绝大多数都要到田里枯井边用杠杆吊桶提水灌溉,几乎每丘田有一口枯井,一座树丫杠杆。山区高岸田,多用孔明车提灌。筒车在清代、民国时期是一种比较好的提灌工具,只在耒水、舂陵水、淝江、敖河沿岸使用,水推筒车自转,不用人力。龙骨车用得比较广泛,部分地区的一些农户至今还在使用。
    二、  机械提灌
    1956年耒阳夏旱,农田受灾面积达31.2%。是年秋,郴县专署水利局抽水机站派工作组到耒阳城关镇东江农业合作社试点,帮助安装煤气抽水机一台。是年冬,相继在遥田红星、大市排队一和长丰、永济金钩、竹市内洲、新市水东等农业社共安装煤气抽水机7台,国家投资48132.6元。1957年,在耒水、舂陵水沿岸安装煤气抽水机11台。1958年购进一批小型移动式柴油抽水机。1973年,全县机械提灌设施发展到1151台,11033千瓦,原安装的煤气抽水机被淘汰。1980年发展到2841台,15669千瓦。1981年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集体的柴油抽水机折价卖给了农户。农户购买的小型移动式柴油机逐年增多。1990年,全市有机械提灌设备3281台,18500千瓦,可灌溉面积8.4万亩。
    三、  电力提灌
    1957年冬至次年夏,城关镇聂洲农业合作社在贺家码头安装电力抽水机1台,25千瓦,灌田500亩。1958年秋至1962年,因电源有限,电力提灌机械发展缓慢。1963年耒阳大旱。9月,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中南局第一书记陶铸到耒阳视察。中共耒阳县委书记五克俭在汇报旱情时,提出在耒水沿岸各公社发展电力提灌的设想,得到陶铸赞赏和肯定。1964年,成立水县电力排灌溉工程兴建指挥部。为解决电力灌溉用电问题,在遥田兴建35千伏变电站,并部署分三批进行,每批2年。第一批建设安装有关城关、三架、遥田、肥田、永济公社(镇);第二批有竹市、大市公社;第三批有新市、高炉、白沙、上堡、陶洲公社(镇)。三批工程装机83台,3737千瓦,投资28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资180万元,群众集资100多万元)。1970年末,全县电力提灌装机增至91台,4004千瓦。1971~1980年,新增137台,3328千瓦。1981年以后,每年都有增加。1990年,全市电力提灌装机386台,1.05万千瓦,可灌面积12.3万亩。
    四、  水轮泵
    1958年冬,夏塘公社下岭大队动工兴建元峰冲河坝,安装20—6型水轮泵1台,水头高3.5米,扬程高12米,设计灌田350亩。1963年,相继在马水、南京河一带兴建。1965年冬,与衡南县合建双河圩水轮泵站,安装60—4型水轮泵5组10台,其中耒阳2组4台,灌田3300亩。1966年,在耒水中游的上堡公社株山大队(今黄市镇株山村)地段兴建东方红水轮泵站,设计筑钢筋凝土固定式拦河坝1座,高9米,活动坝高1.5,装机80—8型水轮泵30台,提水灌溉上堡、白沙、小水、公平、陶洲、大义、长冲、盐沙共8个公社的9万亩田土。坝址未经地质钻探,就仓促上马,边设计边施工。大坝左岸建在岩石断层上。大坝施工时,恰是“文化大革命”前期,领导干部、专家技术人员靠边站,指挥系统失灵,民工在配料时不按规定办,严重影响了工程质量。大坝建成后,全部漏水。1968年冬船闸导航时,船闸两边侧墙和3个机坑倒塌,航道被阻塞,使年运输量70万吨的耒阳中断通航。耗资100多万元,耗劳动工日145万个的中型水轮泵站报废。后经省水电厅批准,分别于1968、1972年两次炸坝疏航,耒水才勉强通航。1985年,在建设遥田水电站工程中,双河圩水轮泵站被拆除,由水电站出资安装2台电力提灌机作赔偿。1990年,全市有水泵站27处42台,设计灌溉面积14160亩,实际灌溉面积为9000亩。
    五、  喷灌
    1978年冬,郴州地区和耒阳县水利部门联合在大市公社排一队搞喷灌试点。工程于当年12月动工,次年5月建成。安装电动机4台16千瓦时,柴油机6台22.37千瓦,喷灌面积1000亩,投资6.56万元,投资劳动工日4万个。建成后,郴州地区在排一大队召开全区喷灌现场会加以推广。1979年,耒阳共建喷灌工程处,装机5309台,1981年发展到33处。由于管道和喷头系塑料制品,日久老化,到1982年,村办的20多处工程报废。1983年冬,城关镇聂洲园艺场集资16.17万元,投工1300个,建成喷灌设施。次年,有100亩桔柑园受益,桔柑产量较上年增产68%。1985年,受益面积增至200亩,与1983年比增产近2成,且鲜果的色、香、味均优,被湖南省和衡阳市水利部门树为喷灌典型。1986年,县水利部门帮助城关镇鹿岐村将喷灌改装为滴灌。1989年,由省农机研究所设计,衡阳、耒阳两级水利部门投资,为蔡子池街道办事处聂洲村安装悬肩时针式雾喷机1台,受益面积100亩。1990年,全市能发挥效益的喷灌工程17处,总灌溉面积4055亩,用于喷灌经济作物的占80%以上。
    第三节         渠道工程
    一、灌溉渠道
    民国时期,随着塘坝的兴建,灌溉水渠逐渐增多。1952年,全县有水渠292条(其中小、斗渠1条,余为毛渠),已损坏的195条,占66.55%。当年,整修渠道78公里。1956年,用混凝土、砌石结构新建防渗渠道。至1965年,新建灌溉渠107条(不包括毛渠,下同),总长393.42公里。其中混凝土结构渠道14.9公里,砌石渠道57.2公里。1958年修渠18条61.3公里。1969年,欧阳海水库耒阳灌溉区复工后,渠系工程分四期施工。当年8月,完成右干渠前段18.414公里的石渠;9月至次年8月,建成右干渠后段33公里;1970年9月至次年6月,建成东支干渠公里;1972~1973年,完成右干渠和东干渠的配套、加固工程。到1980年,全县共建干、支渠304条,总长137.66公里,其中属混凝土结构的124公里,砌石的 320.34公里,占渠道总长的32.39%。1972年月,修渠道38条,长288.55公里。
    1981年以后,渠道以维修为主,新建数量较少。1981~1990年,仅新渠道38条,总长82.6公里,其中属混凝土结构的25.25公里,砌石的5.5公里。
    1990年末,全市有斗渠以上的灌溉渠道450条,总长度1848.68公里。其中混凝土结构的164.15公里,砌石的383.04公里,两项合计占总数的29.6%;没有防渗措施的1301.49公里,占总数70.4%。
    二、  排水(洪)渠道
    1955年,开始修建排水(洪)渠道,以减轻洪涝损失。1958年,发出“消灭过水丘,改冷浸田”的号召,在一些有冷水田的垌,开挖排水渠道,当年建成16条53.8公里,改造低产田8270亩。1966年,在开展山、田、水、土的综合治理中,按照“山水不进田,肥水不出田,冷水排出田,改造低产田”和“田成方,渠成网”的要求进行。1970~1978年;市内枫泉、三都、夏塘、长冲、江头、大义、大市、马水、哲桥等公社,动员社员修排水(洪)渠道,并沿渠道修机耕路。至1990年,全市共有排水(洪)渠道164条,总长467.8公里,改造低产田76465亩。
 
第五节  其它工程
    一、改河工程
    耒阳境内河溪,因受地貌所限,河道曲直不一,宽窄不等,暴雨冲刷泥沙淤浅河床,严重影响径流畅通,造成洪水泛滥成灾。1958年对二级以下支游九良洲河江头段、万家河、贺家冲河动工裁弯取直,除淤挖深,加固河堤工程,共计长工23.92公里,当年完成。1974年,改造河溪15处,长81.39公里。洲陂公社红星大队在治河改田中,采取“二到一定 ”(任务到队、责任到人,定任务、定工日、宽时间、定质量、定报酬)的办法,原计划20天的任务提前5天完成,新开稻田61亩。至1985年,共改河(溪)61条78处,393.58公里。1985年后,河流改造已停止。
    三、  农村饮用水工程
    境内石枧、长坪圩、磨形圩、太平圩、龙形、坛下、雅江、东湖等乡的部分村庄,或地处山冈,或土质渗漏强,或地下水位低,历来人畜饮用塘水,每逢天旱,用水困难。1980年,饮水困难的共有206个生产队,5786户,2.24万人。1982年开始,分批分期投资兴建水井及提、引水工程。1985年底,共解决1.21万人,4900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1986年,按照湖南省统一颁布的饮用水困难标准(取水往返1公里,垂直高100米以上),县水利部门组织人员进行实进调查,符合上述条件的有419个村民小组(分布在43个乡镇的165个村),8833户,48744人,25010头牲畜。从当年起到1990年,共投资93.68万元,投劳力工日14.66万个,兴建饮用水工程283处,已解决250个组(分布140个行政村),5852户3.43万人,1.53万头牲畜的饮用水困难。
   
第六节     水利工程选介
    一、  欧阳海水库耒阳灌区渠道工程
    欧阳海水库从1966年10月动工修建(中途因“文化大革命”极左思想影响停工,1969年复工),1970年8月,枢纽工程建成受益,到1981年配套完成,耒阳共投资 2679.89万元,投劳动工日2122.16万个,完成土方1623.77万立方米,石方218.78万立方米,干、浆砌石17.43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3.14万立方米。
    耒阳灌区渠道工程,是欧阳海水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境内干渠总长124公里,占该库干渠总长的42.55%,占右干渠总长的51.94%。其中:右总干渠从水库出口,经罗渡、仁义、南京、余庆、灶市、哲桥、至三架的大塘村,全长66公里。从大塘村起,右总干渠又分东、西支干渠。东支干渠经大市乡、高炉乡、洲陂乡,从大和圩乡的陡岭村出境,全长17公里。境内建有灌溉500亩以上的支渠66条,长720公里;灌溉500亩以下的支、斗渠161条。渠系附属工程有:渡槽136处,总长17996米;倒虹吸管25处,总长3235米;隧洞83处,总长8350米;暗涵129处,总长7357米。渠系引水串灌小(一)型水库8座,小(二)型水库104座,塘10590口,堰273处。灌溉受益的有罗渡、仁义、南京、余庆、磨形、花石、小水、泗门洲(设计外增加)、哲桥、集贤、坛下、大和圩、雅江、三架、高炉、芭蕉、大市、遥田、肥田、永济、马水、洲陂、新市共23个乡(镇)和灶市街、蔡子池2个办事处的258个村,2911个组。设计灌溉面积27.23万亩。1984提灌溉24.89万亩,1988年为23.27万亩。1990年,省水利厅决定兴建欧阳海水库扩灌工程,经省水电勘测设计院勘测设计,耒阳灌区扩灌面积13.17万亩,新增受益的有东湾、竹市乡和水东江街道办事处的10个村。扩灌工程已于当动工。
    二、关王塘水库
    关王塘水库系中型水库,位于马水上游的坪田乡积明村。1958年12月动工兴建,1959年建成受益。1963年续建配套,1975年进行改造。大坝为粘土斜墙均匀土质,高28米,顶轴长170米。涵管不钢筋混凝土结构,长130米,直径0.8米。溢洪道设计流量每秒146立方米,校核每秒222立方米,共设溢洪道消能,全长800米。坝下水电站,装机2台,250千瓦,年发电量50万千瓦时。库区集雨面积达32.5平方公里,总库容1696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285万立方米。建灌溉渠道11条,总长98.9公里。设计灌溉坪田、亮源、马水、洲陂4个乡的33140亩农田。1988年,实际灌溉面积21150亩,占设计面积的63.7%。1989年,扩建配套,实灌面积增至27320亩,占设计面积的82.4%。建库时淹没水田1400亩,旱土100亩,迁移200户846人,拆迁房屋1118间。至1990年,库区建设总投资43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96万元,群众自筹337万元。
    三、凉水冲水库
    凉水冲水库系中型水库,位于淝江上游的三都乡高龙村。1966年冬兴建,次年完成枢纽工程,1968年续建配套。大坝采用粘土心墙,高39.2米,坝顶高程(吴淞)181.2米。库区集雨面积22.5平方公里,有常年稳定泉水每秒0.35立方米,库容1020万立方米。1974年,大坝加高至42米,总库容增至1238万立方米,正常库容1028万立方米。溢洪道为宽顶堰式,段面宽24米,钢丝网孤闸门3扇,各宽8米、高5.2米,设计泄洪量每秒116立米。输水涵洞系圆形钢筋混凝土套管,内直径0.9米,设计流量每秒达2.66立方米。水电站装机4台,570千瓦,年发电量144万千瓦时。灌溉渠道建有19条,总长157.88公里。库尾建有三级电力提灌机埠,1981年后,库尾机埠提灌因水路远,成本高而放弃。1984年,有效灌溉面积为3.28万亩。受益的有三都、石准、上架、龙塘、夏塘、长冲6个乡镇的59个村,577个组。整个工程投资400.1万元,完成土石方534.22万立方米,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1.67万方米,用工516.79万个。建库淹没水田465亩,旱土51.2亩,迁移412人,拆迁房屋544.5间。
    四、太平水库
    太平水库位于址渡河上游的太平圩乡太平村。1965年建成小(一)型水库,坝高20米,正常库容285万立方米。1976年冬,动工扩建中型水库,主坝和4个副坝为均匀土质,主坝高36米,正常库容180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3.5万亩,已达2万亩。库区集雨面积4.21平方公里,外引集雨面积26.86平方公里,修引水渠1条长8公里,引水流量每秒8立方米。输水涵洞庭湖建有高、中两个,高涵面高、宽各1.5米,设计流量每秒4立方米;中涵断面高、宽各0.7米,设计流量每秒1立方米。水电站装机2台,400千瓦,年发电量52万千瓦时。灌溉渠道设计18条,总长126.3公里,到1990年,已建成6条33.5公里。建库淹没水田432亩、旱土385亩;迁移2100人,拆迁私房2545间、公房13196平方米。至1990年,共投资26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25万元。
    五、红沙滩电灌站
    红沙滩电灌站坐落于永济乡百里渡村六组的下乐里。1964年动并建成,扬程高26米,管道长130米,装电动抽水机1台55千瓦,建灌溉渠道2条2公里,灌溉百里渡、丰湖、良田、金钩、大众、大河边、柏马7个村的1100亩农田。整个工程共投资4.5万元,投工7000个。1990年,又投资3.5万元,投工6000个,新安装1台75千瓦的电动抽水机,受益面积扩大到2000亩。
   
第二章    水土保护
    第一节 水土流失
    民国时期,大面积森林开以利用,油茶林不断顺坡垦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县城耒水东有一东湖塘,清光绪年间环塘二三里,蓄水可灌田100亩,至民国年间已被流失泥土淤塞成田。淝江石卢塘,在清初面积有800亩,至新中国建立时,水面不到20亩。大和圩一带水土流失严重,一些水田变成旱土,肥土变成瘦土,平均变成坡地。
    新中国建立后,油茶林大面积垦复,毁林开荒,兴修水利,建筑公路,开采水煤窑,忽视水土保持工作,导致水土流失日趋严重。1985年,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815.42平方公里,流失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30.7%,占山地面积的59%。其中,轻度的 574.69平方公里,占8.08%;剧烈的5.31平方公里,占0.65%.
    耒阳西北部的紫色岩石地带,东北部的四季红壤及风化花岗地带,西北部的石灰岩地带,是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三个地带。其侵蚀形态为片蚀、沟蚀和崩塌3种,年均流失表土达173.8万吨,相当于20厘米厚的耕地6435亩。泥沙流失,淤积塘库总量达1978万立米,占1985年塘库蓄水总量原10%。导子乡的洞中水库,从兴建到1984年的20年内,库内淤沙达12万立方米,占该库库容的12.5%。全市淤积河溪68条,总量达11367元峰冲装煤,10吨的帆船可行至下庄,现在河床抬高,河面变窄,淤塞不能通航,变成废河。1990年,水土流失面积为683.3平方公里。
   
第二节 水土治理
    50年代,县、区、乡三级利用冬季春耕生产前的空闲时间,发运群众植树造林。1960年,采取整修梯田、挖等高沟埂、砌土石谷坊、开挖围山沟等办法,治理一部分水土流失。当年,公平公社白鹭大队,在油茶林垦复中改顺坡为环山水平带状,对防止水土流失效果较好。由于费工多,只在部分地区得发推广。到1961年,全县初步控制流失面积250.65平方公里。肥田公社利荆大队,在湖南省水土保持站(驻段家庄)和县林业部门的帮助指导下,从1967年起,采用撩式环山沟、水平带垦等高墙、深穴客土栽刺槐等防蚀办法,使全大队1300亩光山秃岭3年内绿化成荫,森林覆盖率达38.4%,郁闭度为0.78,基本上控制了水土流失。该队的作法,在西北部分公社加以推广。70年代前期,全县动员在水库周围、坡地、渠堤、路旁植水土保持林、种草。1978年后,各林区建立管理责任制及乡规民约,森林郁闭度不断提高。高炉公社湾里大队,在未建立山森管理责任制之前,水土流失严重,侵蚀模数每年每平方公里高达9987吨。建立责任制后,采取挖围山圳、鱼鳞坑等措施,制止了破坏山地植被的行为,新造林地35亩。1980年,把林木乱砍乱伐的审批权从公社收归县林业局。次年起,又实行限额砍伐,1989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8.4平方公里,为流失总面积的15.74%。至1990年,全市开挖围山圳14818条,总长500多公里,土石谷坊和鱼鳞坑等3万多个;沿河流域栽植水土保持林5000余亩,水库绿化面积170亩,渠道绿化318公里21.2万余株;油茶林地环山水平带状垦复9万多亩。建水平梯田3.66万亩。
 
第三章  水利管理
第一节  管理机构
    清朝至民国初期,政府无管理机构,有关水利事宜,由知县兼理。民国23年(1934),县参议院成立修建塘坝委员会,各区成立分会,督促塘坝的修缮和新建。民国34年后,水利事宜由县政府建设科兼管。
    1950年1月,县人民政府建设科,配有水利行政干部3人,负责塘坝工程的调查了解及行政督导工作。1954年11月撤建设科,成立农林水利局,局下设水利股,配干部6人(行政干部4人,技术员2人)。1956年6月,农林水利局分设3局,水利局定编21人,实有36人(行政干部7人,技术班干部20人,工人9人),负责全县的水利建设规划、工程勘测设计、技术施工指导及水土保持等任务。1958年4月水利局并入农业局,下设水利股、配干部15人(行政干部3人,技术干部12人)。1963年8月,重建县水利局,定编25人(其中技术员20人),增加灌溉管理职能。1968年11月,水利局再度被撤。1968年3月,成立县革命委员会农林水牧管理站,下设水利组,水利干部13人。1971年8月,成立县革委水利电力局。1980年11月,撤县革委会,成立县人民政府,局名随之变更。1983年12月,水电与火电、供电分线主管,县水利电力局更名为水利水电局。1986年县改市,更名为市水利水电局。1990年,全局实有78人,其中行政干部10人,技术干部51人,工人17人。
    二、  专业管理机构
    耒阳设水利专业管理机构始于1959年,其职能是负责水利工程的维修养护、用水管理以及水费水粮的征收等。是年关塘水库成立水库库管理所。小(一)型及部分小(二)型水利工程也设管理所,按灌溉500~800亩配编1人。60年代,兴建了一批电力排灌工程,成立遥田、青麓塔两个国营机电排灌管理站。按行政区划设夏塘、哲桥、仁义、东湖、公平、城关6个中心管理站。“文化大革命”初期,机电排灌设施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下放到公社,国营、中心管理站被撤。1975年2月,成立欧阳海灌区耒阳中心管理站,为正局级机构,隶属县农业委员会。灌溉万亩以上的8条支渠分别成立管理所,共配集所有制管理人员42人。欧阳海区管理局在耒阳设有南京、大塘、大市、石洞江4个管理区。1982年,小(二)型工程管理所,因经费难以落实,自行解体。1984年,欧阳海灌区耒阳中心管理站降为副局级机构,归口县水利水电局。1990年,全市的水利专业管理机构有欧阳海灌区耒阳中心管理站,关王塘、凉水冲、太平3座中型水库管理所,管理人员共325名;乡(镇)管理的小(一)型工程管理所(站)33个,管理人员共198名。
    三、  群众管理机构
    50年代初,各乡(镇)成立水利管理委员会,农业社建有塘坝委员会,下设看水小组。1959年以后,凡灌溉用水涉及到2个生产单位以上工程,成立工程灌区管理委员会。公社建立水利管理委员会,大队、生产队建立水利管理小组。公社体制改为乡后,水利管理机构相应改为乡(镇)水利管理委员会,村、组水利管理小组。欧阳海灌区有灌区,市(县)、渠系和乡(镇)四级管理委员会。
   
第二节               工程管理
    清至民时期,塘坝均属民办,由业主维修养护,属几家共有的,则共同管理。50年代初,塘坝仍由户或联户管理,塘坝维修按受益面积摊派用工。农业合作化期间,新建工程实行“谁建谁有谁管“的原则,由兴建单位指定专人管理。
    1958年起,新建的一批上型号的水利工程,其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曾一度未定,责任不明。1962年后,水利工程实行分级管理不止(一)型以上工程,一般建有专业队,承担枢纽工程的常年性维修养护任务。灌溉渠道的维修养护,按行政管辖范围划段、按受益面积划分责任渠段。
    1964年起,每年汛期前,制订渡汛方案。小(一)型以上工程的方案须报经省、地两级水利部门批准,小(二)型工程则由审批。方案的实施,由工程所在的区、社及管理所负责。60年代末起,进行降雨、蒸发、气温、风向、大坝沉陷、水平垂直位移、伸缩缝等项目的观测。70年代初,小(一)型以上水库普遍配发雨量筒、蒸发器。1973年普查,防洪渡汛危险性较大的小(二)型工程有106处。次年,对险病库进行防险加固。1976年,对全县上型号的水利工程进行安全大检查,发现大坝漏水、管通、滑坡、裂缝等有52处。虽经临时处理,但未彻底根除。凉水冲水库大坝漏水每秒达0.011立方米。1980年,县水利电力局工程师戴作栋,运用外地经验,采取黄泥灌浆防渗堵漏的方法,在凉水冲水库大坝钻孔106个,灌黄泥浆2320立方米,灌后测试,漏水量减至每秒0.00036立方米。这一经验后来在全县推广。
    1982年,对水利工程划定安全保护区界限,管理单位与受益社队签订管理协议,并经公证机关公证,由县人民政府发给工程所有权证书。至次年,全县划定232处,占应划的95%。县人民政府作了“八不准”的具体规定,即在工程保护区内,不准乱砍滥伐,不准开荒,不准把落水田划为责任田,不准平调水库财产,不管拆管理所(房屋),不准在渠道上种庄稼,不准毁坏机械设备,不准在保护区内开窑取石。
    1984年,私人乱开小煤窑,小数工程管理人员的报酬难解决,管理队伍涣散,制度不落实,致使水利设施破坏日趋严重。1986年统计,机电设备被盗后不能运行的31处,34台,1834.5千瓦,影响灌面积27260亩;滥开小煤窑危及水利设施安全的20处;渠道附设物被破坏的200多件;乱挖滥种造成渠道崩塌淤塞,仅欧阳海水库耒阳灌区的7条大支渠道就崩塌21554米。致使渠道年年清淤塞,影响工程效益。1988年进行整治,关闭危害水利设施安全的小煤窑20个,折掉砖窑及房屋6处。按照“谁破坏谁维修”的原则,责令破坏者修复全部被损坏的工程,司法部门对盗窃水利设施的移犯分子, 给予严厉打击,使水利工程的管理日趋好转。1990年,召开全市水利管理工作会议,表彰水利管理先进单位25个,先进个人46名。
   
第三节               灌溉管理
    50年代初,塘、坝灌溉受益分片,制定用水公约,采取上游照顾下游,顺水照顾反水,垄田照顾岸田的方法,提倡合作互助,实行“一把锄头放水”。1957年,推行按受益面积配水的简易计划用水办法。1964年,全县水库实行“六先六后”(先用活水,后用死水;先用塘水,后用库水;先灌高田,后灌低田;先灌远田,后灌近田;先灌胎禾,后灌扁草;先灌水田,后灌旱土)的用水方法。“文化大革命”初期,用水制度被废,管理混乱,争水纠纷迭起。
    70年代,实行计划用水,流量包段,按亩配水,克服了“喝大锅水”、水费负担平摊的不合理现象。1977~1979年,关王塘水库管理所罗育明等3人,在本灌区内选择不同地点,不同土质,不同品种进行灌溉用水试验,能节约用水,增加灌溉面积,并促使水稻增产,1980年获郴州地区水电局价值1000元的灌溉用水科研仪器奖。
    1981年5月,用水实行分级管理;中型以上工程县管,小(一)型水库归公社管理。实生专人负责,对管理人员实行定人员、定安全、定蓄引水量、定灌溉面积、定报酬,超奖欠罚的责任制。1982年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管理制度不落实,部分村组无人管人,水利纠纷多处发生。是年下半年,各乡(镇)建立水利管理站,每年放水灌溉期间,乡(镇)干部,工程管理所、水利管理站的人员分班日夜巡视在渠道,逐段送水。1990年秋旱期间,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坚持在欧阳海灌区桃李支渠,采取计时分地区送水的方法,使尾水的永济乡增灌1000亩,, 全市比上年增灌2.5万亩。
   
第四节               水粮水费
    50年代中期起,按受益面积征收水费水粮。每亩年收水费0.5~1公斤,用于管理人员的报酬及工程的简易维修。60年代,机电提灌工程按时计费。1972年,对水费水粮的标准作了调整,每亩年收水费0.7元,水粮0.5公斤,由县财政、粮食部门征收。欧阳海灌区的水费水粮,60%留本县用于管理人员的报酬,40%交灌区管理局用于工程维修养护。中型工程则按四、六分成,40%交所在公社,60%由工程管理所使用。
    1982年,根据工程老化,维修费用增长等因素,水费水粮标淮提高为:每亩年收水费1元,水粮2公斤。所收水费三、七分成,即公社30%,水库管理单位70%。
    1983年,水粮收取标淮调整为年每亩5公斤。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后,水费很难征收,小(二)型工程更为突出。1984年,全县实灌面积42.033万亩,应收水费44.33万元,少收水费12.73万元,占应收费的28.72%。1986年,按用途计征水费水粮,灌溉用水每亩收水费3元或水粮9.5公斤,鱼塘鱼池每亩年收费4元或水粮13公斤。所收水费水粮,中型以上工程灌区按四、六分成,即所在乡40%,工程管理站(所)60%。次年,实灌面积43.05万亩,实收水费49.59万元,欠收79.56万元,占应收总数的61.6%.
    1988年,水费征收按工程等级分类:大、中型水库,每亩年收水费5元或粮12.5公斤;小(一)型收费3元或粮7.5公斤;小(二)型收费2元或粮5公斤。当年,全市实灌面积40.9万亩,实收水费66.75万元。1990年,改进水费水粮征收方法,实收水费114.352万元。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