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耒阳市志(自然地理编)

耒阳市志(自然地理编)

关键词:耒阳历史,耒阳市志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耒阳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0734zx.com
  • 感谢 lei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8776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第一章

地质
 
第一节  地质

    耒阳市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由于大地构造的几经变化,海陆不断更潜,海浸海退频繁,形成不同时代的同种地层。自元古代以来,除震旦系、赛武系下组、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下统、三迭系上统、侏罗系中上统、第四系上更新统缺失外,其它地层均有分布。
    古生界寒武系由一套浅海相复理石连续沉积,岩石已浅变质。产海绵骨针、无铰纲腕足及叶肢介等化石。境内有寒武中、上两组。仅在坪田乡北部有出露。
    古生界泥盆系下统缺失,中统及上统发育较好。古生界石炭系发育完整,由碳酸盐岩、泥岩和砂质泥岩组成,与下伏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呈整合接触。泥盆系、石炭系地层,广泛分布于市增东、南、西部。石炭系下统测水段含煤,但煤层发育不太好。
    古生界二迭系甚为发育,由浅海相碳酸盐岩,以芭蕉、上堡出露较好,当冲组于陶洲、龙塘、芭蕉、亮源、夏塘等出露;上统龙潭组为主要含煤地层,主要出露于市境东、南、西部,大隆组以马水出露较好。
    中生界二迭系发育不全,市境内仅有中统和下统地层。下统张家坪组,为黄色、黄绿色页岩,夹大量灰绿色粉砂岩,或成互层。主要出露于龙潭铺至清水铺、观音阁至田心一带。下统菅子山组,为灰绿色、黄色、紫红色页岸夹灰绿色、黄色粉砂岩,由下至上紫色岩层逐渐增多,以大义、上架出露较好,白沙、南阳、盐沙等地也有出露。在统白云质灰岩段,仅在大义、上架、马水等地质有局部出露。
    中生界侏罗系,市境内有下统艮口群组地质。上部是灰绿色石英万水千山岩、粉砂岩、页岩;中部以灰黄色铁质细砂岩、粉砂岩、粉砂质页岩为主,夹泥质页岩,靠下部偶尔夹炭质页岩、透镜状煤层及砾岩;下部以棕黄色、灰白色、白色中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及黄色页岩为主。主要分散出露于旁伏元、淝江口一带。
    中生界白垩系下统,分东井组、神王山组,为一套紫红色内陆湖沼相碎屑沉积,主要由紫红色泥岩、粉砂岩、粗粒砂及砂砾岩组成,局部夹有石膏层。以白沙、遥田、大市、盐沙、洲陂等地出露较好。其上统戴家坪组,为紫红色及棕黄色细至中粒长石石英砂岩、含砾长石石英砂岩、铁泥质及灰质粉砂岩,夹灰绿色含铜砂岩透镜体。仅在枫泉乡近处有小片出露。
    新生界第四系有下更新统、中更新统、全新统之分。下更新统冲积层具二元结构,上为网纹状红土,下为砂砾层。仅在马水出露。中更新统,上部为粘土、网纹状粘土、红色亚砂土与亚粘土。在地貌上为二级阶地,与下伏岩层呈不整合接触。以耒水两岸为最发育。全新统,为砂、砾石,砾石万分复杂,磨圆良好,砂为石英质,细粒均匀,构成河漫滩或沙洲及一级阶地。以耒水、舂陵水两岸为最发育。

地持构造

   分布于耒阳境内东经112。25ˊ~113。之间,由一系列近似于南北向的褶皱和压扭性断裂组成,是印去运动的产物。在燕山期肥五峰仙、上堡东西方向两花岗体挤压作用及东侧新华夏系左行扭应力的相互作用影响,构造形迹向西呈弧形弯曲,与新华夏系构造呈斜接复合关系。主要褶皱有回龙山倒转向斜、磨形圩向斜、小水铺向斜等。除回龙山倒转向斜向西凹出呈弧形外,其它向斜均呈反“S”形,其轴向两端起。主要断裂有和平圩压性断裂、公平圩压性断殂、北冲压性断裂、太平圩压性断裂、石宝山性断裂等。这些断裂分别切割了各背斜、向斜,断裂产状向东及向西倾斜。

二、纬向构造体系
    分布于耒阳北部,由东西向的褶皱和小继裂组成,与其它构造体系呈得叠、反接、斜接及截接等复合关系,形成于泥盆纪以前,在印支期、燕山期仍有强裂活动。在此构造带上,花岗岩也且些分布,内生矿床主要有钨、锡、铜、铝、锌等。

三、新华夏系构造体系
    广泛分布于耒阳北部和东南部,其总体呈北北东向,局部方向有所偏转。是左行扭应力作用的结果。为印支、燕山、喜山期区构造运动的产物。由衡阳盆地沉降带南缘和东南褶皱、断裂组成。衡阳盆地沉降带南缘,分布一些平缓的小型背斜、向斜,由白垩系及第三系下统地层组成。它与纬向、经向两个构造体系成重叠关系,分布有铜、铀矿点。东南褶皱,呈北北东向延伸,由古生界的层组成,包括上架桥向斜、石准向斜、三都向斜、下庄背斜等,为耒阳市重要采煤区。

四、旋转构造体系
    市境内见莲花状和帚状两个旋转构造。
    莲花状构造  以呈东西向近椭圆形的五峰仙岩体及其四周围岩为砥柱,南由东湖背斜,两侧由枫泉压扭性断裂、观音阁压扭性断裂、石岭坳压扭性断裂等组成一系列挤压性旋回面。诸旋回呈向南东凹出之弧展布,向北东方向收敛,向西南方向撒开。内旋内向收剑方向扭动,外旋层向收敛方向扭动,外旋层向撒开方向扭动,组成莲花状构造。形成于印支运动。
    帚状构造  分布于市境东南角,由田心向斜、李子冲背斜及永兴县境的高亭司向斜茶园台背斜、雷家庄向斜组成。旋围轴为上堡花岗岩体。旋回面主要为压扭性断层面,向北撒开,向南收敛,向西出呈弧菜。背、向斜的核部和翼部,分别由石炭系中、上统,二迭系及三迭系下统组成,局部被子白垩系、侏罗系下统所覆。形成于印支运动。

第二章
地貌

    耒阳市地处衡阳盆地南缘向五岭山脉地过渡地段。从东向西,由海拔478.5米(枫泉乡上坳上)递降到70米(集贤乡瓦泥矿);自南向北,由海拔301米(公平圩镇马石岭)递降到70米(新市镇水西村);由西南向西北,从海拔623米(长坪乡破塘村)递降到66米(雅江乡联盟村南门塘),形成东、南、西南高,中、西北部低,自东南向西北形成一个波浪式的倾斜面,恰似一个朝西北开口的马蹄形。地形较为复杂,山、丘、岗、平地俱全,但岗地、丘陵地貌为主。山地最高点坪田乡元明坳(海拔845米),地势比降19‰东、南、西南由元明坳、五峰仙、侯憩仙、鼎丰坳、神岭、马仔山等45座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峰和165座海拔300~500米的山逢,构成天然屏障,山体连绵,呈弧形展布,山热陡峭,是耒阳市的竹木产地;山地前沿丘陵起伏,海拔200~300米,为市境地的油基地;中部和西北部地势低平,起伏和缓,岗地、平原相间,海拔65~130米左右手,是市境鱼米之乡。市内较大的垌田主要有遥田垌、仁义十里垌、夏塘垌、马水垌、三都垌、高炉垌等15个。全市陆地与水面之比是9.5:0.5。

第一节   山地

    分布于市境东南地区,主要包括沙明、东湖、上架、陶洲、黄市至太平、长平圩一带,海拔300米以上,由花岗岩、砂页岩、灰岩组成,一般坡度在30 ~40度左右,个别达50度以上。近似南北走向,主要山脊线与河谷延伸方向和构造线基本一致。山顶大多圆缓,山坡两侧多呈对称形状。山坡为凹形谷坡者,一般上部较陡,下部较缓;形谷坡者,一般下部坡陡,上部坡缓,缓坡土层深厚达50~80厘米,陡坡土层较薄,多在50厘米以下,植被以针叶林、党绿阔叶林为主。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线状侵蚀为主。由于地势高峻,降水量丰沛,经长期流水下切侵蚀,在谷底沉积,故峡谷经人工垦植多成稻田,由于谷深坡陡,光照少,气温低,地下水位高,多为阴山冷浸田。全市共有山地462.5574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7.41%。根据形态特征的差异分为低山和中低山两类。低山面积为276.25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0.4%,海拔300~500oy ,相对高度200~400米,坡度25~30度,中低山面积186.3014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7.01%,海拔500~845米,相对高度400~600米,坡度30~45度。按物质组成不同又分为砂页岩山地、花岗岩山地、灰岩山地、变质岩山地四类。

第二节  丘陵   岗地
丘陵

    山地前沿,为海拔200~300米左右的丘陵地带。主要分布在马水、芭蕉、江头、竹市、龙塘、三都、长冲、大义、南阳等乡镇和龙形、余庆、磨形的部分地区。部丘陵成片分布,彼此相连,脉络不太清晰;西部丘陵呈南北廷伸,顶部圆缓,少数尖峭。现代地地貌过程,沟蚀、片蚀均较强烈,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根据形态特征的差导分为低丘陵和高丘陵两类。低丘陵面积634.7331平方公里,海拔250~300米,相对高度150~200米,坡度20~25度。按物质组成不同又分为砂页岩丘陵、灰岩丘陵、花岗岩丘陵以及少量的红岩、变质岩、红土低丘陵。

岗地

    耒阳市岗地面积634.6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23.89%。地表起伏和缓,切害不强,岗顶浑圆,呈馒头状,以堆积物和残积物为主。微向平原倾斜,外侧与平原接触转折清楚。现代地貌过程以流水片蚀作用为主,辅以风化作用。岗地均已开垦利用,多种植早粮、经济作物和经济林。

平原

    面积96.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62%,呈间段分布于耒水、舂陵水沿岸的市区、三架、遥田、大市、新市、雅江、坛下等地区,海拔90米以下,坡度小于3度,微向米,由河流冲积物和第四纪红土组成,具有二元结构,以砂土、亚砂土为主,部分为红色网纹状砂质粘土,质地较疏松,耕作省力,土壤肥厚,中偏微酸性,土地均被利用。适种水稻、棉花、蔬菜等作物,是耒阳市粮、棉、菜产区。下游平原地势较低处,有季节性洪渍危害。

溪谷平原

   分布于耒、舂两水的一、二级支流沿岸的夏塘、大市、芭蕉、南阳、盐沙等乡镇,面积358.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351%。海拔在110米以下,坡度小于5度。土壤肥沃,中偏微酸怀。砂页岩地区的溪谷平原,上部为亚砂土或亚粘土;花岗岩地区的溪谷平原,多为亚砂土,以种植水稻、小麦为主;红岩地区的溪谷平原多为分砂土,有效分不高,多种植水稻、黄豆、红薯等;灰岩地区的溪谷平原,溪河边多为亚砂土,但近岗边则为亚粘土,种植水稻、红薯、烤烟、小麦等作物,地下水位较高,有效磷缺乏,水稻来势稍慢。

溶蚀平原

    分布于市境西南灰岩地区以及东部少部分地区的南京、余庆、仁义、集贤、大和、肥田、公平、小水、马水、洲陂等乡镇,面积131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4.6%,二元结构不太明显,耕作层较厚,粘土,多鸭屎泥田,地下水位高,透气性差,有效分低,水稻来势慢,但后劲足,不早衰。旱土多种植小麦、红薯、烤烟、黄花及蔬菜等作物。

地  貌  类  型
面       积
占全市面积%
水          面
128
4.82
平原
小     计
586.7
22.09
江河平原
溪谷平原
溶蚀平原
96
358.9
131.8
3.62
13.51
4.96
岗地
小计
634.6
23.89
低岗地
高岗地
220.6
414
8.30
15.59
丘陵
小计
844.2
31.79
低丘陵
高丘陵
634.7
209.5
23.90
7.89
山地
小计
462.5
17.41
低山
中低山
276.2
186.3
10.40
7.01
合          计
2565
100

辐射
日照 

    耒阳市常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08小时。日照时数在年际间的变化:50年代后两年,年平均为1607小时;60年代,年平均为1662小时;70年代,年平均为1652小时;80年代,年平均为1529小时。其中以1963年为最多,达2087小时;1961年最少,只1287小时。从发展趋势看,是逐渐减少的。多年日照百分率为37%,日平均为4.4小时。各月日照时数以7月最多,达272小时,日平均为8.8小时,最长一天日照达13.2小时;2月最少,月平均为56小时,日平均2小时,不及可照时数的20%;其次3月为72小时,日平均2.3小时,也仅为照时数的21%;4月日平均3.1小时,为可照时数的25%。春季实际日照时数,仅为可照时数的21~25%,天气经常阴雨绵绵,光照不足,为春季生产一大弊害。
    太阳辐射  耒阳市常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08.14千卡/平方厘米。7月最多,为15.99千卡/平方厘米;1月最少,只5.25千卡/平方厘米。春夏约占全年辐射总量的61%;秋季次之,占24%;冬季最少,约占15%。一般是初春到晚逐渐增高,从初秋到晚秋逐渐降低。

二、气压  风

    气压  耒阳年平均气压在1004.7~1006.5百帕之间,多年平均值为1005.6百帕。年变化属于大陆气压基本型式,即:1月气压下降,4、5月升高最显著;12月最高,历年平均1015.4百帕。在通常情况下,一昼夜中气压有着相当明显的周期变化,呈两高两低型:最高出现在10时前后,次高在22时左右,最低出现在15-17时,次低在4-5时。但是,当冷空气侵入时,气压很快升高,形成无规律的突变,打破日变化的周期性。此外,在热带气旋侵袭或强烈的雷雨发生时,也能引起气压短时的突然升降。
    风  全年最多风向为北西北风(15%),次为北风(14%)。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盛行偏北内,与全年趋势基本一致,只是风向频率大小不等,以北西北风最多(22%),北风次之(18%),南东南风最少(3%);春季风向不如冬季稳定,偏南风逐渐增多(9%),南风次之(14%),北风减到最少(6%);秋季以北风为最多(18%),北西北风次之,南东南风减到最少(4%)。全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7月份最大为3米/秒。8级大风气均4天,最多18天(1966)年。大风以7月最多,平均为1天,4月和8月次之,平均为0.9天,10月到次年1月基本不出现大风。

三、云雾

    云量  耒阳总云量历年平均值为7.4成(云所占天空的成数),以5月最多为8.3成,2~4月和6月均为8.2成,9月最少为6.5成,10月6.6成。说明本地从早春到初夏云量较多,而秋高气爽的9-10为云量最少时段。低云量(2500米以下的云)历年平均值为4.7成,在季节的分布上以2月最多为5.8成,3月次之为5.7成,而以盛夏的7月为最少仅3.4成。
雾日  全市年平均雾日为14天。以冬季出现较多,春季次之,夏季最少,尤其是7-8月份几乎不出现。雾在一天中,多见于清晨。山地雾日多于平地,每次持续时间比平地长。

四、霜   雪

    霜  年平均初终霜期为77.4天,最多年达117天(1988-1989年),最少年为33天(1964-1965年)。霜日出现天数,以12月和1月份量多,2月和11月份次之。初霜日,一般在12月1日,最早为10月29日(1978年),最迟为3月9日(1988年)。初霜出现率以11月下旬最高,终霜出现率以2月中旬最高。历年平均无霜期287天,最长达334天(1970年),最短的为238天(1986年),80%保证率277天。
    雪  1957~1990年,历年平均初雪期在12月29日,最早的1987年在11月28日。历年平均终雪期在2月18日,最早的1980年是12月27日,最迟的1987年是3月25日。34年中,年平均降雪日数为6天,最多的1976年至1977年达18天,积雪期主要在1~2月。历年平均积雪日数为3.4天,最多年达14天。最大积雪深度出现在1977年2月9日,达14厘米。

五、气温  地温

    气温  常年平均气温为17.9℃。最高年为18.8℃(1963年),高于平均值0.9℃;最低年为17.1℃(1984年),低于平均值0.8℃。因地形、海拔不同,全市气温由西北向东南,逐次降低,平均垂直递减率为0.6℃/100米。就地区而言,北部和中部偏高,西北部遥田为18.1℃,中部市区17.9℃;东部和南部偏低,东部东湖17.4℃、沙明15.8℃,南部太平16.9℃、长坪16.4℃。各月平均气温的变化,据市区观测:1月5.8℃,2月7.2℃,3月12℃,4月17.8℃,5月22.6℃,6月26.4℃,7月29.5℃,8月28.7℃,9月24.7℃,10月19.1℃,11月13.2℃,12月8℃。常年最热为7-8月,平均最高气温34.7℃,极端高温一般年份为38-39℃,最热时市区曾达到40℃(1971年7月21日),遥田达以40.2℃(1966年8月11日)。常年最冷为1-2月,平均最低气温为-0.5℃,极端低温市区测得为-7.7℃(1955年1月11日和1972年2月9日),遥田测得为-9.5℃(1972年2月9日)。耒阳冬季并不很冷,据统计,在一般平原、丘陵区,低于-5℃的频率只有21.2%,而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冬季最冷为-12℃。
    地温  地温是夏季高,冬季低。耒阳市常年地面温度为18.7-21.6℃,历年平均为20.1℃;地面极端低温为-10.5℃(1990年2月1日),地面极端高温为71.8℃(1976年8月6日)。地面平均温度比距离地面两米高的平均气温一般高2.2℃,春季高1.4℃,夏季高4.3℃,秋季高2.3℃,冬季高0.9℃。春季,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层越深,温度越低。表层0厘米温度19.1℃。春季,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土层越深,温度越低。表层0厘米温度19.1℃,而地中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温度分别为18.2℃、17.9℃、17.7℃、17.5℃。夏季,地中温度上下变化程度更大。表层0厘米温度34.8℃,而地中5厘米温度为31.4℃,比地表温度降低3.4℃。秋季,地中5厘米温度比地表温度低0.8℃,但土层越深,地中温度反而逐渐增高,到地中20厘米,只比地表温度低0.2℃。冬季,地温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升高,土层越深,温度越高。表层0厘米温度6.9℃,而地中5厘米、10厘米、15厘米、20厘米的温度分别为7.1℃、7.5℃、7.8℃、8.1℃。

六、降水

    耒阳多年年均降水量为1335.8毫米,最多的1961年达1863.5毫米,最少的1971年为960.9毫米,年际差达902.6毫米。80%的年份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4-6月是雨季,总雨量为563.9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2%;7-9月雨量减少为266.4毫米,占全年雨量的20%。常年降水量的变化:从冬到春,降水量逐月增加;从夏到冬,一般逐月减少。雨量最少是12月,48.1毫米,且多小雨;5月最多,雨量在200毫米以上;6月雨量稍少;7月雨量骤减,不足100毫米;8月雨量稍多,立秋后通常有两场雨;9月是春夏秋三季中雨量最少的一个月;10月、11月是“小阳春”天气,雨量80毫米左右。
    年降水量的地域差异明显:洲陂、膳田、长泉、龙市、集中、被塘、石塘铺、新立、禄田、群乐一线以北地区,一般在1300毫米以上;货塘、积明、上岭、高畔冲、双喜、红桥、龙塘、庙背、新渡、东冲、小岸、新旺、泉塘边一线以北地区在1300-1350毫米;横岭、公平、徐坡、新坡、石王、杉木、资家塘一线以北,在1350-1400毫米之间;寿洲、石枧、邝庸一线以北,为1400-1450毫米,以南地域在1500毫米左右。降水量在地域上分布的总趋是:南部多于北部,山地、丘陵多于岗地、平原,多雨中心在西南山区,欧阳海灌区大坝年降水量1500毫米以上;西北部大市、遥田、肥田、大和、雅江、永济一带降水量不足1300毫米。
    年平均降雨量166天,占全年天数的45.5%。最多的1970年205天,最少的1963年137天,历年最长连续降雨日数21天,总降水量323.3毫米,发生于1961年8月26日至9月15日。
1985~1990年,出现暴雨(日雨量≥50毫米)频率为97%,最多年6次(1961年和1972年),平均每年2.7次。1968、1975、1976、1983、1986年出现7次大暴雨(日雨量≥100毫米),1976年和1983年各占2次。1984年5月31日,洲陂一次降水量为290.4毫米,成为见诸记载的最大暴雨值。
    暴雨在全市各地均有出现,其中北部的马水、洲陂、新市、永济、肥田、遥田和哲桥,东部的夏塘、石准、长冲和南阳镇,西南部的罗渡、长坪、石枧、太平圩、公平和白鹭,是全市三片主要暴雨区。

 

七、湿度   蒸发

    温度  耒阳全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1%,冬春季最大,一般为82%~85%,最小的是7~8月,平均为72~75%。相对湿度的日变化与温度的日变化恰恰相反,在一般情况下,一天温度最低时,往往是相对温度最大时(日出前),而温度出现最高时,又多是相对湿度最小时(午后15~16时)。当阴雨天时,随着水汽的增加,则日变化就变得不明显了。相对温度过低,对作物的生长带来不良影响。测得最小相对温度值为1966年5月5日的10%。在一年中小于30%的一般不足10天,但小于50%的有100天左右。对生产影响较大的低湿度阶段,主要是4月下旬到5月上旬柑桔花期的高温低湿和6月中下旬的“火南风”干热天气。
    蒸发  1958~1990年,耒阳年蒸发量为1201~2021毫米,平均为1453毫米。32年中,18年低于平均值,14年高于平均值。蒸发量以7月大,为271.4;2月最少,只有40.6毫米。7~10,一般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季节间,夏秋两季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冬春两季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第二节   四季特征
    境内四季时分不一,按传统习惯,以立春、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按农事安排,多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开始,按气候温度划分四季的标准:10~22C为春季,>22C为夏季,22~10C为秋季,<10Co 冬季。
   
耒阳市四季时分表

季节
始日(月日)
终日(月日)
历期(天)
季平均温度
3·21
5·21
61
18.6C
5·22
9·22
124
27.1C
9·23
11·24
63
17.1C
11·25
3·20
117
5.5C

   
春季
    春季,阴湿多雨,低温寡照,晴雨多变,冷暖无常。
    春季冷暖气流交绥频繁,季内以西北风为主,其次为东同风,北主冷空气不时暴发南下,常有倒春寒出现。气浊升降剧烈,春温生旬升高近2℃温差大,4月最低气温2.9℃(1969年4月5日)最高气34.2℃(1964年4月21日),变幅25~30℃。天气多变,时暖时冷,骤寒骤热。由一冷空气到达南岭附近时转为静止锋后产生大范围降水,冷暖气流少数民族交绥,静止锋在此徘徊产生南北摆动,春季的3~5月雨量占全年雨量的39.32%,晚春5月为全年降水最多的一个月,且我大雨和暴雨,春季连续阴雨天气常达半个月,最长一次达27天(1976年3月18日~4月13日),为耒阳市防洪防汛紧张时期。
   
夏季
    夏季热期长。初夏暖热,雨水充沛,多洪涝;盛夏高温炎热,晴空酷暑,
    春末夏初,副热带高压开始北进,南方气流日益增强,雨委开始,进入梅雨季节,雨水过量,平均2.8年发生一次洪涝。6月底,雨季结束。7~8月份常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多晴热天气,夏热期(日平均气温≥28℃)长,年平均64天,最长一次93天(1963年)。日平均气温≥30℃的酷热日数,年均29天,最长53天(1963年)。高温酷热,日照多,蒸发大,9~7月实际蒸发量658毫米,夏秋干旱频率高达87.8%,中等以上干旱频率亦达68.3%。
   
秋季
    秋分前后,受北方冷空气影响,冷、暖气流再次交绥,气温急骤下降。少雨、气爽、昼夜温差大。秋季气温每月以近6℃的速度下降,是全年月日降温最剧烈的阶段。降水量,仅为全年的,17%,秋旱频率84.8%,秋淫只是个别现象,仅占总年份的11%。日温差大,平均在8℃或8℃以上,有利于喜温作物和晚秋作物的结实、成熟深伙11月,常可见实霜出现。
   
冬季
    冬季前期雨少干旱,后期阴冷潮湿,冬季虽长,但严寒期短,冰雪不多。
    小雪之后,即进入冬季,受干冷大陆性高气压团控制,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急剧下降,天气晴冷干燥,有50%的年份发生冬旱。历年12月份降温幅度5.2℃,平均气温8℃。12月为全年降水最少的月份,历年平均为48.1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3.6%。
    隆冬1-2月寒潮活动频繁,雨雪比前期增多30-80%,平均气温6℃左右,天气阴冷潮湿。
自11月25日至3月2日的117天中,日平均气温≤0℃的严寒日数只有3天,明显严寒年份(日平均气温≤0≤,日数≥5天)频率为24%。年平均雪日6天,30%的年份雪日不到4天,年平均冰冻日3.5天,中等和严重强度的冰冻年出现频率分别为12.2%、9.8%,1977-1990年未出现过明显的冰冻和严寒期,致使有冬季变暖的感觉。

第三节  物候
    1月  冬小麦处于分蘖末期至拔节期之间,生长缓慢或停止生长。油菜进入开盘末期至抽苔前期,生长缓慢。下旬,梅始花。
    2月  中旬梅幼果形成,柳树发芽。中、下旬油菜现蕾抽苔,黄花出苗。下旬草始青,桃李、油菜始花,刺槐萌芽,小麦进入拔节期。“雨水”后青蛙始鸣。
    3月  上旬梓、桂、樟、香椿等树萌芽,女贞树新叶生,油菜花盛开。“惊蛰”后蛇出洞,跳蚤猖。上、中旬黄花齐苗,绿肥生长盛期。中旬柑桔、泡桐树萌芽,柳树、映山红始花,枇杷、樟树展叶。“春分”前蝌蚪见,雁北飞。中、下旬小麦孕穗,月底始穗。“春分”后燕归来。
    4月  上旬笋始出土,桃幼果生,刺槐、油桐始花,映山红进入盛花期,泡桐、油茶树展叶。中旬柳絮飞,栀子新梢生,油菜进入结荚阶段。下旬小麦齐穗,柑桔、葡萄始花,桑葚成熟,马铃薯块茎膨大。“谷雨”前后,布谷鸟、杜鹃始声。
    5月  上旬枣树、石榴始花,柑桔进入花盛期,油菜、蚕豌豆、马铃薯先后成熟收割。“立夏”前,蟋蟀始鸣。中旬刺槐始花,梅子成熟,早稻进入分蘖期。上、中旬黄花抽苔。下旬美人蕉、女贞树始花,小麦、枇权成熟,花生旁枝形成,月底开花。
    6月  上旬夹竹桃、乌桕始花。上、中旬桃李成熟。中旬早熟稻始穗,梧桐始花,夹竹桃进入盛花期,花生下针。上、下中旬棉花现蕾开花。下旬中熟始穗。中、下旬瓜菜进入花盛期。“夏至”后蝉始鸣。
    7月  上旬迟熟稻始穗,荷花始开,葡萄成熟。“小暑”后流萤见,布谷鸟、杜鹃始鸣。上、中旬大豆成熟,红薯进入封拢长薯期。上旬末至下旬初,早、中、迟熟稻先后成熟,“大署”后青蛙鸣声渐稀。
    8月  上旬枣子始熟,晚稻始分蘖。中旬晚稻进入幼穗分化期,薯块膨大,梧桐、枫、杨、柏等树种子成熟,棉花裂铃吐絮。
    9月  上、中旬花生成熟收割,杂交晚稻抽穗扬花,红薯块茎进入生长盛期。中旬桂花始开,油桐果熟。下旬桂花盛开,秋大豆开化结荚。“秋分”后暑热尽,蝉终鸣。
    10月  月初雁始南飞。上旬菊花开,木芙蓉、油菜始花,寒露籽油茶果熟,油桐始落叶。中旬枣树叶落尽,棉花进入收花末期。重阳节前后蛇进洞。下旬早熟柑桔果黄,乌桕落叶,霜降籽油茶果熟,青草、柳叶始黄。中、下旬红薯、凉薯成熟。“霜降”后燕南去。
    11月  上旬枇杷始花,迟熟柑桔及甜橙始熟。中、下旬刺槐、油桐、梧桐、杨等树叶落尽。“小雪”后蟋蟀终鸣。
    12月  上旬草枯黄。中、下旬乌桕、枫扬、枫、桑、桃等树叶落尽。下旬小麦进入分蘖期,油菜进入开盘期。

第四章
   
水文
 
    市内池塘河溪多,地表水域广,总水面19万亩,占境内总面积的4.82%。河溪79条,总长1203公里:中小型水库274座,池塘27900口。蓄水容量2.34亿立方米。全市地表水总量115.73亿立米米,其中境内自产水量中17.3亿立方米;耒水、舂陵水、淝江、袁家洞河和欧阳海灌区主渠道的客水达在98.48亿立方米,人均占水量10400立方米,亩均占水量15000立方米。境内埋藏于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的自由水丰富,天然露头2700多处,多分布于丘陵山区低洼地带,地下水动贮量为5.03亿立方米。
   
第一节  地表水
   
一、河流
    耒水  发源于桂区县北与江西省交界之处的万洋山,流经桂东、汝城、资兴、郴县、永兴之后,从耒阳市东南角黄市镇大河入境,自南向北,纵贯全市,将全市分成东西两片,至北端永济乡花园村出境,再经衡南县至衡阳市耒河口注入湘江。全长453公里,耒阳境内长122.2公里。河面平均宽度300米,河床平均坡降为0.27‰。全流域面积11783平方公里,耒阳市占1975.3平方公里,为全流域的16.7%。多年平均流量为258立方米/秒,多年平均径流量为81.54亿立方米,最大一日洪水总量出现于1961年6月13日,为4605亿立方米。耒水在境内共接纳大小支流54条,其中东部35条,南部9条,中、北部10条,水系呈不对称的树枝状分布。其主要支流有淝江、浔江、马水、小水4条,以淝江为最。淝江,古称汉水(见《水经注》),源于永兴县茶斗冲,逶迤奔流,经上架、三都、石准、夏塘、盐沙、南阳6个乡镇,于淝江口汇入耒水,全长57公里,境内长平方公里。平均坡降1.1‰。耒水在众多支流的汇合下,水量充沛,年径流总量达73.529亿立方米,有利灌溉、发电和通航。
    舂陵水  俗称茭河,发源于蓝山县南部人形地区,流经嘉禾、桂阳,注主欧阳海水库,然后继续北流,于本市罗渡乡党田村入境,自南向北,沿罗渡、仁义、南京、集贤、坛雅江6乡边界流去,成为耒阳市与常宁县的天然界河,与耒水平行则下,至雅江乡爱群村出境,再经衡南县黄狮乡河口村茭河口汇入湘江。全长223公里,流经耒阳66公里。全流域坡降0.76‰,耒阳境内坡降为0.34‰,河面平均宽度200米。全流域面积6623平方公里,耒阳市内占627.9平方公里,为全流域的9.5%。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59秒立米,耒阳境内平均流量130.85秒立方米。年径流总量为50.15亿立方米。舂陵水在市境内共接纳大小支流21条,均发源于西、西南部丘陵山地。其中一级支流有孙家河、铺子河、象江、东江口河、桥边村河和雅江6条,以象江和桥边村河最芳。象江,又称南京河,源出于市南长坪乡三多亭,流经石枧、磨形,至南京乡象江口注和舂陵水。全长43.5公里,河面平均宽度22.2米,流域面积175平方公里,坡降5.2%,落差464.66米。桥边村河,又称坛下河,源出于花石乡后岭山,向西北流经哲桥,至坛下乡桥边村赵家湾注入舂陵水。全长35.02公里,河面平均宽度15.6米,流域面积170平方公里,干流坡降1.05‰,落差80.5米。舂陵水原来常年可通航,自1966年起,上游多处筑坝,引水灌田,枯水期下泄流量少,只能季节性通航。
   
耒阳市河流基本情况统计表
    单位:平方公里、公里、米

水系
支流名称及级别
流域
面积
河长
河面平
均宽度
 
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全长
境内长
全市总计
24
39
13
1
2656.1
 
1203.98
 
 
 
 
 
 
 
 
1975.3
453
122.2
300
西  河
 
 
 
7.46
48
5.2
2
大河滩
 
 
 
22.7
9.31
9.31
6.1
黄泥江
 
 
 
23.8
10.96
10.96
2
淝  江
 
 
 
386.75
57
47.81
39.3
 
石境河
 
 
11.96
11.1
11.1
6
 
凉水冲河
 
 
110
20.14
20.14
8.3
 
 
高桥河
 
30.5
14.2
14.2
5.3
 
 
牛脑头河
 
37
13.7
13.7
8.1
 
 
板桥河
 
10.49
8.48
8.48
5.3
 
葵田河
 
 
50.1
16.99
16.99
10.3
 
 
伍家洲河
 
13.3
9.3
9.3
5.2
 
庙冲河
 
 
9.18
7.61
7.61
2.7
 
南海洲河
 
 
18.4
11.88
11.88
4.4
 
 
土木桥河
 
 
72.8
21.92
21.92
6.9
 
 
洋水河
 
10.5
5.73
5.73
3.8
 
 
豪塘河
 
23.8
10.22
10.22
4.3
 
三查冲河
 
 
12.5
7.78
7.78
5.6
里王河
 
 
 
49.8
21.43
21.43
9
石堰河
 
 
 
40.9
20.34
20.34
6.6
小水
 
 
 
201
42.81
42.81
21.2
 
莫家山河
 
 
33
10.93
10.93
7
 
新圩河
 
 
35.5
10.7
10.07
7.9
 
 
西冲河
 
7.9
6.21
6.21
8.6
 
东洲河
 
 
43.5
14.51
14.51
9.8
 
余庆河
 
 
32.3
12
12
6
南岭河
 
 
 
6.05
5.22
5.22
5.2
梅桥河
 
 
 
5.59
8.56
8.56
5.5
围子湾河
 
 
 
51.7
11.88
11.88
11.1
 
东湾河
 
 
21.65
7.97
7.97
2.4
贺家河
 
 
 
36.7
15.39
15.39
7.1
浔江
 
 
 
23.3
45.17
45.17
26
 
芷江
 
 
17.3
6.88
6.88
3.4
 
下大陂河
 
 
15.1
7.69
7.69
8.2
 
董溪河
 
 
24
14.44
14.44
6.1
 
九良洲河
 
 
49.3
12.29
12.29
4.9
 
芭蕉河
 
 
15.94
6.68
6.68
5.3
 
 
泉水河
 
 
13.44
6.25
6.25
5.5
水腊桥河
 
 
 
21.7
12.08
12.08
6.6
大屋冲河
 
 
 
9.48
8.44
8.44
1.9
高炉河
 
 
 
54.3
15.79
15.79
7
 
元山河
 
 
9.84
6.81
6.81
5.9
肥田河
 
 
 
52.3
14.68
14.68
12.5
 
大皮江
 
 
20.63
5.02
5.02
5.9
 
大河边河
 
 
 
5.43
5.34
5.34
4
 
马水
 
 
 
277.77
59
39.3
30.8
 
 
拱门湾河
 
 
45.4
11.32
11.32
9.1
 
 
 
熊家河
 
20
9.23
9.23
5.7
 
 
廖家洲河
 
 
27.1
18.88
18.88
3.9
 
 
石洞河
 
 
36.5
15.27
15.27
7
 
 
 
李家河
 
14.5
8.97
8.97
3.8
 
 
罗里湾河
 
 
17.61
17
11.6
3.7
 
 
塘中湾河
 
 
37.2
36
14.58
8.9
 
袁家洞河
 
 
 
26.95
12.19
12.19
15.4
 
 
新木工
 
 
23
10.1
10.1
5.7
 
 
 
 
 
267.9
223
66
200
 
孙家河
 
 
 
18.9
5.22
5.22
8
 
铺子河
 
 
 
52
9.6
9.6
6.5
 
 
安北上河
 
 
2.88
12
12
4
 
象江
 
 
 
175
43.5
43.5
22.2
 
 <, /DIV>
石枧河
 
 
20.7
9.74
9.74
10.5
 
 
上坊河
 
 
42.4
10.7
10.7
6.8
 
 
 
五星河
 
5.61
5.61
1.2
1.2
 
东江口
 
 
 
19.83
19.83
2.5
2.5
 
 
陶家河
 
 
6.45
6.45
1.7
1.7
 
桥边村河
 
 
 
35.02
35.02
15.6
15.6
 
 
排楼下河
 
 
7
6.11
6.11
2.8
 
 
烂边堰
 
 
6.73
6.7
6.7
2.9
 
 
万家河
 
 
40.7
9.6
9.6
6.5
 
 
 
贺家村河
 
14.86
7.32
7.32
6.9
 
 
 
 
尹家河
5.28
5.91
5.91
4.2
 
 
 
邓家冲河
 
8.81
7.18
7.18
1.4
 
 
黄泥冲河
 
 
20.8
12.53
12.53
6.8
 
 
黄沙桥河
 
 
14.35
6.07
6.07
2.9
 
 
三兰桥
 
 
7.11
9.02
9.02
4.8
 
雅江
 
 
 
33.31
16.57
16.57
7.7
 
 
唐塘边河
 
 
6.88
6.33
6.33
5.6
 
永乐江
洋夕河
 
 
52.9
45
45
7
 
 
 
石湾河
 
19.9
12.65
12.65
2

 
   
二、池塘水库
    清光绪五年(1825),耒阳境内有较大池塘274口,水面50287.9亩。经过民国年间的兴修,到民国38年(1949),全县有大、小池塘(包括山塘、平塘)1.9万多口,总蓄水量约4500万立方米。1949年后,政府把兴修水利当作农业丰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尤以1958年兴建的山塘、水库最多。1990年,全市池塘、水库的总蓄水量已达2.34亿立方米,比1949年增加4.2倍。其中大、中、小型水库274座,库容量5.85亿立方米;池塘2.79万口,蓄水量7300立方米。

第二节  地下水
   
一、暗河   伏流
    地下水在分水岭两侧向低洼河谷地带流动而形成为暗河、伏流,主要分布于仁义、公平、东湖区内,共有10条暗河、3条伏流。
   
耒阳市暗河、伏流一览表
    单位:公里、秒立米

地下径
流类型
发育
类型
位置
岩性
发育
长度
枯水季节出口流量
河面平
均宽度
暗河
纵向
余庆乡打鼓洲村南
灰岩
2
0.034
1979·1·4
暗河
纵向
龙形乡泉水村泉水头
灰岩
3.5
0.011
1978·12·25
暗河
沿断裂
太坪圩乡城背塘
灰岩
2
0.007
1978·12·17
暗河
 
太坪圩乡太平水库内
 
 
 
待勘测
暗河
纵向
枫泉乡观音阁村泌水冲
灰岩
 
0.123
1979·3
暗河
纵向
枫泉乡上中村龙眼里
灰岩
0.5
0.001
1984·8·19
暗河
横向
导子乡洞中村清凉寺
白云岩
2
0.032
1984·8·24
暗河
纵向
东湖乡山里村白乙冲
灰岩
1.2
0.008
1984·8·17
暗河
横向
东湖乡湖塘村山开冲
灰岩
1
0.006
1984·8·13
暗河
斜向
东湖乡北龙村泉水眼
灰岩
0.8
0.0041
1984·8·18
伏流
纵向
石枧乡洞中间200米处
灰岩
0.25
0.0035
1979·1·10
伏流
纵向
罗渡乡流水洞山坳处
灰岩
1.5
0
1979·1·12
伏流
不明
罗渡乡罗渡村大眼泉
灰岩
 
0.2
1979·1·12

   
二、泉水
    1990年,市内共有泉井2718口,其中岩溶大泉536处。这些岩溶大泉多出露于低洼溪谷地带,少数出露于坡处。泉流高程大部分在90~200米之间,少数在200米以上。按水温分类,有冷、热两种,以冷泉水居多,分布面广。最大的冷泉是洲坡乡乐田村的古龙泉,属碳酸盐岩类承压水,涌流量每秒0.71立方米,往西流入衡南县,可灌田7000亩左右,其中耒阳境内灌田约2000亩。热泉有两处:一处坐落于枫泉乡汤泉村桥边湾,水温38~38.5℃;一处坐落于黄市镇大河滩,水温28℃。这两处地下水都是在缓慢深循环过程中因受深部隐伏的岩浆余热的影响而形成地下热水。大河滩地下热水是用人工揭开岩层后才外泄的。汤泉地下热水则是沿着断层的一些通道,在水压力驱使下自然地向地表排泄。汤泉温泉区有8个出水点。据检测,丰水期最大流量为0.235秒立米,枯水期最小流量为0.039秒立米。水清彻透有,无色、无味、无嗅。经湖南省地矿局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一队于1988年1月至1989年3月查明,水中的偏硅酸和锶两种水素的含量均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氡含量5.58马海符合中国医疗矿泉水标准。同时水中还有锌、锂、硒、钼、铜、铁等多种有益人体搜健康的微量元素,矿化度低,钠含量很低,不含农药残余物。属一种低矿化、低钠偏硅酸锶的重碳酸硫酸钙型优质矿泉水。
   
耒阳市岩溶大泉一览表
    单位:米、秒立米

位置
高程
岩性
类型
流量
测流日期
石枧乡西湾冲100米处
200
灰岩
下降泉
0.0122
1979·1·9
仁义乡安和村西边湾10米处
95
白云质灰岩
上升泉
0.0389
1976·9·17
南京乡白毛村虾塘湾40米处
92
灰岩
下降泉
0.0112
1978·11·19
磨形乡崇苞神峰
198
灰岩
下降泉
0.0085
1979·1·9
花石乡石王村黄家
140
灰岩
下降泉
0.0406
1979·11·4
白鹭乡南端枣子站附近
185
灰岩
上升泉
0.03
1978·12·21
泗门洲镇珠矶滩刘家湾
97
灰岩
上升泉
0.0249
1976·7·23
坛下乡东阳东边蒋家
92
砂岩灰岩
上升泉
0.0063
1976·9·10
龙形乡泮塘上源头
200
灰岩
下降泉
0.012
1978·12·2
陶洲乡谭家湾耒水边
90
灰岩
下降泉
0.0123
1978·12·30
芭蕉乡尧边村50米处山脚下
90
灰岩
上升泉
0.0606
1959·7·6
芭蕉乡明星十组250米处
112
灰岩
上升泉
0.0154
1959·7·6
芭蕉乡上堂郑家北东部
112
灰岩
上升泉
0.0092
1959·7·6
高炉乡木兰村托溪湾200米处
80
灰岩
上升泉
0.043
1976·7·22
洲陂乡乐田村泉边头
75
砂岩
上升泉
0.7081
1974·10

 

位置
高程
岩性
类型
流量
测流日期
坪田乡圳边
115
灰岩
上升泉
0.0216
1959·8·19
导子乡中山坪王家背
220
灰岩  花岗岩
上升泉
0.0085
1984·8·25
导子乡上古杨梅岭
210
灰岩
下降泉
0.012
1984·8·27
导子乡上古水龙皂
220
灰岩
下降泉
0.0074
1984·8·27
导子乡上古泉塘里
175
灰岩
上升泉
0.0143
1984·8·27
导子乡楼下枞阳树
160
灰岩
上升泉
0.015
1984·8·24
东湖乡坳山村洲上坪
190
白云质灰岩
上升泉
0.016
1984·8·18
东湖乡北龙村下北冲
205
白云质灰岩
上升泉
0.0148
1984·8·21
东湖乡小山村东口湾
195
灰岩
上升泉
0.005
1984·8·23
东湖乡泉岭村门口
220
泥质灰岩
上升泉
0.0167
1984·8·13
东湖乡枣子村泉井背
195
灰岩
上升泉
0.0063
1984·8·14
东湖乡枣子村泉井边
196
灰岩
上升泉
0.006
1984·8·14
东湖乡枣子村泉水井
190
灰岩
上升泉
0.0059
1984·8·14
东湖乡枣子村泉水边
189
灰岩
上升泉
0.0061
1984·8·14
东湖乡株山龙壕里
185
灰岩
上升泉
0.0344
1984·8·15
枫泉乡农科村泉塘
205
白云质灰岩
上升泉
0.0054
1984·8·17
枫泉乡大桥村细屋边
200
泥质灰岩
上升泉
0.0067
1984·8·17
枫泉乡汤泉村桥边湾
190
硅质灰岩
上升泉
0.039
1984·1
三都乡凉水冲水库尾
170
灰质砂岩
上升泉
0.185
19784·12·21

说明:本表仅列涌流量达0.005秒立米以上的大泉,共计34处。
 
 
 
 
第五章
   
土壤
    耒阳的土壤属强淋溶土区江南网纹强淋溶土、饱和潜育土亚区。土壤种类繁多,1984年土壤普查共有8个土类,17个亚类,61个土属,165个土种和41个变种。其中以红壤为主,适应性广,较肥活。在257.39万亩农、林、牧用地中,有一等地97.3万亩,占37.8%;二等地113.29万亩,占44%;三等地46.8万亩,占18.2%。

第一节  土壤类型
   
一、水稻土
    面积59.3319万亩,是由各种地带性土壤和稳域性土壤经水耕熟化形成的。其成土母质有板页岩、紫色砂页岩、石灰岩、花岗岩、第四纪红土和河流种积物。分布于耒水、舂陵水两河主干、支流沿岸的冲积平原、溪谷平原以及岗、丘坡地。普遍具有砂粘性适中,酸、酸碱性适度,土层深厚,熟化程度高,无特殊障碍层次,肥力较高等良好性状,易于培肥改良。目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
   
二、菜园土
    旱耕熟土程度高,耕作层疏松,暗褐色,蜂窝状结构,复种指数高,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大。包括菜园土和新菜园土2个亚类。在菜园土亚类中,熟菜园土土属有2364亩,占旱土总面积的1.4%,发育于河流冲积物母质。主要分布于市郊和农村乡镇各自然村周围,人们长期经营蔬菜生产,经过人为的精耕细作,大量施用腐熟有机肥及化肥,土壤理化性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三、红壤土
    分布于市内海拔100~750米的中、低山和丘陵、岗地。面积229.3817万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76.1%。是由板页岩、石灰岩、花岗岩和第四纪红土,在高温多温、温热同季的生物气候条件下形成的。成土母质类型多样,红色粘土层深厚,剖面发育完整,网纹层较发达,多为棱块或碎块状结构,脱硅富铝化及生物富积化过程强烈,具有酸、粘、瘦特点。植被松、杉、楠竹、油茶、茶叶、梓树、枫树、柑桔,生长较好,也有辟为农用旱土的。
   
四、紫色土
    面积186977亩,其中山地面积170096亩,占山地总面积的7%;旱土16881亩,占旱土总面积的10.1%。发育于白垩系紫色砂页岩母质,为典型的岩性土。主要分布在海拔65~130米的岗地、平原区。紫色砂页岩矿物成分含铁质多,土体呈紫红色,吸热性强,昼夜温差变化大,抗侵蚀力弱,物理化学风化作用强烈,群众称为“见风消”。由于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土壤常处于幼年发展阶段。土壤全剖面色泽均一,无明显发生层次。岩性不同,影响土壤质地及酸碱度。
   
五、红色石灰土
    面积86807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发育于石灰岩风化残积物和经受搬运而重新沉积的富铁铝古老红色风化壳上,多分布于市西南的石灰岩山麓坡地或微呈起伏的山间谷地,天然排水良好。由于母质中的钙质淋失,故粘粒机械淋溶淀积作用和脱硅富铝作用较明显,剖面中无游离碳酸钙存在,表层土壤在干显变化影响下,部分土壤分散,粘粒下移,形成胶膜形式淀积的粘质化B层。其矿物组成主要是蛭石和高岭土,腐殖质积累少,土体呈酸性,红色。
   
六、潮土
    耒阳潮土属河潮土亚类,面积29016亩,分布于各大小河流沿岸台地、阶地。由于水的分选作用,层理明显。河上游砂粒较粗,下游砂粒较细;靠河边砂粒较粗,含砂比例大,粘粒比例较少;离河远的砂粒较细,含粘粒比例较大,砂粒比例较小。阶地的河沙土和河沙泥,土层深厚,质地为沙壤至壤土,一般为酸性,最适宜种棉花和花生。
   
七、黄壤土
    分布于坪田乡元明坳海拔750~845米之间的土地,面积1126亩,占山地总面积的0.1%。发育于花岗岩母质,土层较厚,土体含水化铁而呈黄色。土壤腐殖质层较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盐基饱和度不高,土壤呈酸性。长期处于低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植被以毛栗树、铁芒箕、山楂子等灌木草丛生为主。
   
八、黑色石灰土
    分布于太坪圩乡山碧村,面积160亩,是土类面积最小的土壤。发育于富含碳酸钙的石灰岩溶蚀风化残余物上。多形成于石山岩壁的缝隙间或谷地中较低洼处,天然排水不畅,富含钙,盐基淋失作用弱,粘粒机械淋深淀积作用不明显,无脱硅富铝作用。矿物组成以伊利石和蒙脱石较多,腐殖质积累厚,常与钙结合将土体染成暗黑色。黑色石灰土的山地,养分含量丰富,但因土层浅,又缺乏灌溉条件,植被稀少。经人为开垦为旱土的,土层薄,有机质含量高,土不耐旱,产量不稳定。
 
 
第二节   土壤分布
   
    一、水平地带性分布
    同心圆式分布  以居民点中心,愈距居民点近,施肥、耕作、管理水平高,土壤熟化程度高,作物产量也高;距村庄远的稻田,土壤熟化程度低,单产低。
    阶梯式分布  在丘陵地区,山丘、岗地、垌(冲)交替出现,由于其所处地形部位不同,以及受水作用和人工垦殖、管理等诸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耕种土壤,呈现阶梯式的分布。仁义区从长坪乡的高岭村沿西坡而下,经罗渡从农科村、羊乌村直抵与常宁县的交界处,沿途一线,地形地势的变化是:山顶→山坡→山脚→土旁田→垌由→阶地。相应的土壤分布为:薄腐厚土红色石灰土→薄腐厚土灰岩红壤→灰红土→浅灰黄泥田→灰泥田→河沙泥田。水稻土的几个亚类也大致有岸田→垌由→低洼田,为淹育性水稻土→潴育性水稻土→潜育性水稻土(或沼泽性水稻土)的分布规律。
    棋盘性分布  市境内一些大的垌田,如遥田大垌、仁义十里大垌和小水镇沿铁路一带水田等,随着农田基本建设的开展,改河挖渠,平整土地,使土地逐步方块化和规格化。同一方格内的土地在耕、施肥、排灌、改土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方面都具有相对一致性,因而改变了原有的土壤分布形式,形成棋盘式分布。这种分布模式是人工不断改土培肥而形成的,土壤肥力不断提高,产量连年持续上升,是土壤分布模式的发展方向。
   
二、垂直地带性分布
    耒阳市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较明显,但带谱很窄。元明坳坐落于市东北与安仁县的交界处,主峰在耒阳一侧,山体南北走向,自东向西北、西南倾斜,东部山体较陡,山顶北偏东25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在海拔845~750米处为黄壤,雾露日较多,日照时数较少,冬季不太寒,夏季不太热,干湿不够明显,山顶平均气温13℃左右,土壤富铝化作用弱,地被植物有毛栗、杜鹃、铁芒箕、山楂子、炸古草等;在海拔750~620米处为黄红壤,年平均气温14℃左右,土壤富铝化程度化黄壤强,铁铝含量稍低,硅质含量较高,淋溶作用弱,盐基饱和度稍高,地被植物为灌木与乔木混生地带,海拔750米是楠竹、油茶垦殖上限,稻田分布最高在700米处;在海拔620~140米处为红壤,年平均气温16℃左右,无霜期329天,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植物生长茂盛,有机质归还,分解也快,干湿季节明显,土壤富铝化作用强,质地粘壤,一般土层深厚;海拔140米以下为砂页岩红壤。
    稻田主要分布在海拔100~200米之间。海拔300米以上,稻田多为梯形田地形;海拔300~150米,稻田多为冲垅田地形;海拔100米左右,稻田多为垌田地形。同一地形内,由于地势高低不同,稻田分布类型不同。靠近山丘边的稻田地势较高,多分布为淹育性水稻土,地势低处为潜育性水稻土,两者之间为潴育性水稻土。海拔350米处,东、南坡向是市境内双季稻分布的上限。

第六章  生物

第一节  植物
   
一、主要种类
    木本植物  全市有木本植物93科,470多种。林业局于1984~1985年调查了72科、160属、290种,其中裸子植物7科,15属,24种;双子叶植物62科,138属,254种;单子叶植物3科,7属,12种。按用途分类:用薪炭、防护及特用林种有杉木、马尾松、梓木、樟树、杨树、苦槠、柏木、朴树、刺槐、重阳木、梧桐、楠木、水竹、毛竹等;经济林有油茶、油桐、茶叶、板栗、乌桕、山苍子、核桃、杨梅、桃、李、梨等。其中稀有珍贵树种有水杉、银杏、胡桃、鹅掌楸、杜仲、金钱松、红豆杉、闽楠、华南五针松等12种。
    草本植物  属于农作物的共有40种,品种276个。其中粮食作物9种,品种127个;油料作物4种,品种15个;绿肥4种,品种4个;饲料作物9种,品种9个;蔬菜14种,品种121个。属于药用类草本植物计有5门,83科,507种。常见的有茅、荻、芦、艾、茜草、香附、续断、巴戟、荆介、牛膝、茵陈、地榆、半夏、常山、紫苏、牡丹、芍药、蔷薇、水仙、鸡冠、菊花、兰草、凤仙、马鞭、车前草、夏枯草、狗尾草、旱莲草、益母草、谷精草、翳子草、半边莲、天南星、何首乌、天门冬、淡竹叶、蒲公英、马蔸铃、合欢花、秋海棠、满天星、万年青、鹅不食草、七叶一枝花等。
    藤本植物  境内的藤本植物,按茎的质地,分草质藤本,如猪婆藤、葛藤等;木质藤本,如石楠藤、六角藤等;吸附藤本,如爬山虎、飞天蜈蚣等;卷须藤本,如葡萄、冬瓜藤、南瓜藤等。耒阳常见藤本植物多,主要的有:金刚藤、五叶瓜藤、大血藤、鸡血藤、紫藤、南蛇藤、雷公藤、酸叶胶藤、杜仲藤、络石藤、六角藤、鸡屡藤等。
   
二、分布情况
    据县林业局1984~1985年调查:原生植物已不复存在,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和野生草木植物、藤本植物等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水平、垂直差异。海拔150米以下的中、西北部,植被较差,主要为草本植物,油茶、枣树、刺槐、柏树等有少量分布,杉树人工林长势极差,部分地方光山秃岭,草木极少;海拔200~300米左右的丘陵地区,大面积为油茶林,杉树人工林亦有分布,且长势较好,草本植物和藤本植物也比较茂盛;海拔300米以上的东南山地的优势植被为亚热带针叶林——马尾松、杉树等,其它还有楠竹、油茶、枫香、青岗栎、苦槠等树种和藤本植物如弥猴桃等,部分山顶为灌木草丛。
   
第二节  动物
    耒阳的动物种群,特产动物少,多华南区系和西南区系的种类,并有少数北方种类杂其中。兽类方面的华南虎、灵猫、豪猪、穿山甲、竹鼠、麂子,鸟类方面的白鹭、白鹇、画眉、山椒鸟是属于西南及华南区的种类,而狼、獾、灰喜鹊则属于北方区的种类。每年秋冬过境候鸟,南来北往者,有雁、燕等。家畜家禽饲养,猪、牛、羊、马、犬及鸡、鸭、鹅等,既有本地特产,也有引进的良种。水产饲养,历史悠久,鱼鳖、龟、水虾、蚌壳、田螺、蛙类野生者不少。60年代初调查,耒阳有野生动物哺乳类31种,飞禽类39种,爬行类19种,鱼类22种,两栖类9种,贝类5种,昆虫101种。1985年调查,有哺乳类18种,飞禽类17种,鱼类85种。爬行类、贝类和昆虫类未作调查。原来的野生动物虎、豹、豺、狼、狐狸、梅花鹿等因失去生活环境条件,已经绝迹;鹰、鹞、锦鸡、布谷鸟、老鸹翠、臭姑娘、啄木鸟、野猪、水獭濒临绝种;麻雀减少90%以上;龟鳖、泥蛙已成席上珍肴,存活数日渐减少;唯有野兔子、老鼠因失去天敌而越来越多。从分布状况看:飞禽野兽类以东南、西部较多,两栖类以北部居多。

第七章  矿藏
    耒阳地层比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成矿作用多期,给成矿创造了良好的地质条件。至1990年止,探明全市有大小矿床(矿点)163年,其中大型矿床9处,中型矿床20处,小型矿床74处,矿点60处。共有8类45种矿物,其中已探明储量的有34种。
   
金属矿
   
一、黑色金属矿
    铁  有小型矿床7处,矿点6处。主要有上堡铁矿、清平圩—竹溪坳铁矿、小水铺铁矿。上堡铁矿位于黄市镇的万人坑、余家山、野牛塘、鼎峰坳、牛池塘、新沟里等处。矿体分为赤铁矿型、褐铁矿型两大类。蕴藏量较富,矿石品位含铁最高66.7%,最低40.25%,平均49.86%。清平圩—竹溪坳铁矿位于耒阳市长坪乡、石枧乡与永兴县交界地区,矿带分布于上青山—清平圩之间,长达20公里,由16个断续的小矿体组成,每个泥石、碳酸盐类及少量的硫化物等矿物组成。其品位含铁一般25~30%。小水铺铁矿4公里,不稳定,厚度0.68~3.8米。矿体呈漏斗状,上大下小。全市铁矿累计勘探总储量为316.21万吨。1990年保有储量279.18万吨,其中工业储量73.24万吨,远景储量205.94万吨。
    锰  主要为次生氧化矿床,产于二迭系下统当冲组地层。计有小型矿床和矿点各18处,分布在仁义、集贤、小水、公平、罗渡、坛下、芭蕉、马水、洲陂等25个乡镇。按矿床成因及成矿条件,分为锰帽型锰矿、堆积型锰帮及淋滤型锰矿3个类型。矿物组分以硬锰矿为主,次为粉末状软锰矿。颜色有黑色、铁黑色、黑褐色、钢灰色等,半金属光泽。块状矿石一般硬度为4~6。粉末状矿石质软,易污手。品位一般含锰20%左右,铁10%左右。其中堆积型氧化锰矿床,含锰为20~30%,含铁量较高。全市锰矿累计勘探总储量为372.58万吨,1990年保有储量为303.56万吨,其中工业储量71.13万吨,远景储量232.43万吨。
   
二、有色金属矿
    钨  主要矿床是上堡钨锡铍矿,位于黄市镇上堡的新沟里、肖家冲、万人坑一带。矿体赋存于上堡背斜核部石炭系壶天群大理石、大理岩化灰岩南北向断裂隙中。主要矿物有锡石、白钨矿、铍等。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莹石及矽卡岩矿物。矿石结构为浸染状,矿床产状形态为透镜状、扁豆状、似层状。C1级金属储量为:钨1234.8吨,锡3291.3吨,铍2551.5吨。另有导子乡通林、东冲两个钨矿点。
    锡  《明一统志》载:“衡阳、耒阳、常宁三县出锡”。耒阳的大型砂锡矿区,位于舂陵水东岸,南起罗渡乡以南5公里左右的铅门冲,北至仁义乡的铺子口附近。属冲积洪积砂矿床。矿层平均厚度5.39米,沿舂陵水东岸呈条带状分布,长16.8公里。南部矿体较宽,最宽处达1300米,向北逐渐变窄,在44线处消失。矿体比较平缓。厚度4~6米,最厚处10米左右。含矿面积5.48平方公里,矿层体积2956万立方米,剥离层体积2438万立方米。全区金属锡储量72427.8万吨。另有黄市镇小头冲砂锡矿点1处。
   
三、稀有金属矿
    耒阳境内有铌、钽、铍、钛、锆、锂、铷、铯和独居石9种。较有工业价值的是上堡铌钽矿,位于黄市镇的上堡、株山、凉亭等地。矿体属上堡背斜黑云母花岗岩体出露地区,面积约1.8平方公里,分成38个岩体呈岩株、岩枝、岩床产出。其中出露面积约1.45平方公里的黑云母花岗岩称主体,以岩株状产于矿区中央。其余37个小岩体卫星式地分布于主体岩株的周围。上堡铌钽矿已查明的有用矿物28种,其中主要的有用矿物是铌钽铁矿、细晶石、钛铁金红石、独居石、锆石、锂云母6种。全区有大小矿体54个,其中规模稍大的15个(指铌钽铁矿大于10吨者)。全市勘探铌、钽储量分别为1410.7吨、393.6吨。

第二节  非金属矿
   
一、大理石
    境内有上堡和导子两个中型大理石矿。上堡大理石矿,产于上堡背斜西翼石炭系中上统壶天群地层中。成矿地质作用主要为壶天群白云岩、灰岩经接触变质后而形成大理石。矿层倾向西,倾角40,呈厚层状产出。走向近SN,控制延伸长度600米,厚度200米。矿石品种有蛋青色大理石,占总量的65%;白色大理石,占总量的35%。矿石矿物组分主要为白云石占98%,次为方解石占1%,石英、铁、泥质微量。矿石色调单一,沿矿层走向,倾向比较稳定。蛋青色和纯白色大理石两者化学成分相似,光谱分析尚未发现有害元素。岩性均为白云质大理石,呈厚层状及巨厚层状,质纯,在山稍柔,采用时按所需长短大小任意截取,经风吹日晒则坚。根据省建材工业地质队1982年5月提交的报告,上堡大理石储量为220万立方米,按成荒率36.2%算得荒料储量79.6万立方米。矿区外围有丰富的远景储量。导子大理石矿据1983~1984年勘探提交的报告,有汉白玉型大理石储量3500万立方米,云雾型大理石储量500成立方米。
   
二、高岭土
    耒阳的高岭土(即瓷土)资源丰富,遍布西南各乡,总储量达8000万吨以上。主要有集贤、太平、黄沙、上堡等高岭土矿床及矿点6处。以集贤高岭土矿蕴藏量最大,品质最优。矿区位于集贤乡的张家冲、刘家冲、塘言、南京塘、月塘、野里冲、抄箕皂,属衡阳盆地南缘旁伏元单斜构造。高岭土出露于侏罗系下统艮口群地层中,由棕黄色、灰白色、白色中至粗粒长石石英砂岩风化而成。矿体近似南北走向的椭圆形,沿走向延岭土,粒度细,粘度低,磨耗小,易于配制涂布性能良好的高固含量涂料,即刮刀级造纸涂料。涂布纸的各项物理性能均较苏州土好,可以与美国、英国的同类瓷土媲美。其瓷土可以制造各种日用精细瓷器。
   
三、石灰岩
    石灰岩在市内广泛分布,产状依地层不同而有所异。泥盆系上统锡矿山组灰岩,在市境西部和东部均有大面积出露。西部为深灰黑色灰岩,夹白云岩及癞痢头白云质灰岩;东部为浅灰至灰黑色隐晶质灰岩、白云质灰岩、夹泥质灰岩与泥灰岩。层理发育而清楚,质量较好。小水铺石灰岩矿就属于这一类。石炭系下统石磴子段灰岩,在市境西部和南部均有大面积出露,在东北部也有出露。为灰黑色中厚层结构灰岩、白云质灰岩夹钙质灰岩,含硅质结核。层理清晰,表而光滑平整。以中至厚层致密块头灰岩为主,薄层致密状灰岩次之,性脆。岩性比较稳定。白鹭乡大路下石灰岩矿属于这一类。三迭系下统灰岩,主要分布在钟家至伍家冲一带,及界冲至廖家窝一带。为细粒状灰黑色中至厚层状泥质灰岩,见有较多的方解石脉穿插其中。此外,还有二迭系霞组灰岩,主要分布在芭蕉一带。灰岩厚层状,单层厚约0.4~1.8米。全市已勘探和踏探的石灰岩矿有38处,其中大型矿3处、中型矿7处、小型矿27处、矿点1处,累计勘探总储量3.6832亿吨,到1990年底保有储量3.68亿吨。
   
四、其它非金属矿
    有玄武岩、辉绿岩、膨润土、耐火粘土、石英砂、红柱石、滑石、石墨、砂粘土、石棉、钾长石等10余种。玄武岩,大和圩乡保有储量2838万吨。辉绿岩有中、小型矿床各1处,分布在上堡、磨形。膨润土有龙形金紫岭大型矿床1处。耐火粘土有小型矿床2处,分布公平圩、太平圩。红柱石中型矿床1处,在导子垌中。滑石,导子楼下、坪田各有中型矿床1处。石墨、石棉各有小型矿床1处,分布在坪田元明和导子。砂粘土中型矿床1处,在浔江柳山,小型矿床3处,在江头白洋、三架大塘、公平农科。钾长石有大型矿床2处,在浔江、亮源、小型矿床1处,在罗渡。
   
第三节  固体燃料矿
    耒阳市的固体燃料矿藏以无烟煤为主,还有少量烟煤。共有3个含煤地层,主要为二迭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其次为石炭系下统测水段、侏罗系下统艮口群含煤地层。
    二迭系上统龙潭组含煤地层,分布于龙潭铺向斜(白沙向斜)、上架桥向斜(永耒向斜)、三都向斜、下庄背斜、石准向斜、屋图向斜、樟冲向斜以及上堡背斜南端两翼的大河滩、鲁碑等地,面积362.7平方公里,厚505~915米。煤层分布较稳定,以似层状、层状产出。煤质好,为高炭化无烟煤。含煤9~23层,储量大,为耒阳市的采煤工业区。
    石炭系下统测水段含煤地层,分布于回龙山倒转向斜、磨形圩向斜、龙形圩背斜两翼,呈似条带状延伸,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大多呈南北向。分布33.3平方公里。但煤层发育不太好,一般2~3层,煤厚0.1~1.5米,且不稳定,仅局部达到可采厚度。在南京、仁义、罗渡、石枧、太平圩乡见有开采过的小煤矿旧址7处。
    侏罗系下统艮口群含煤地层,分布于集贤乡和坛下乡接壤地谢家园一带,称哲桥矿区,走向13公里,倾向宽2.5公里,面积31.6平方公里。有小煤矿遗址3处。本段含煤3层,第一、二层不可采,第三层局部可采,煤厚0.1~1.2米,稳定性差。煤质属高灰粉、低发热量的烟煤。
    全市含煤面积427.6平方公里,勘探部储量为4.3293亿吨(其中烟煤8.3万吨)。到1990年底止,煤炭保有储量3.8208亿吨,其中工业储量2.4782亿吨,远景储量1.3426亿吨。
   
耒阳市1990年矿藏资源统计表
    单位:个、万吨

矿藏类别及矿种
 
主要产地
矿藏规模
勘探储量
保有储量
小计
大型
中型
小型
矿点
合计
 
163
9
20
74
60
 
 
黑色金属矿
 
49
 
 
25
24
 
 
上堡 长坪 石枧 小水
13
 
 
7
6
316.21
279.18
当冲组地层
36
 
 
18
18
372.58
303.56
有色金属矿
 
14
1
 
1
12
 
 
上堡 导子
3
 
 
1
2
0.1234
0.1234
罗渡 黄市
2
1
 
 
1
7.243
7.243
肥田 永济 花石 余庆
5
 
 
 
5
0.1146
0.1146
罗渡
1
 
 
 
1
0.0762
0.0762
0.1689
0.1689
磨形
1
 
 
 
1
 
 
锑、银
石枧 磨形 龙形
1
 
 
 
1
 
 
仁义
1
 
 
 
1
0.0412
0.0412
0.0122
0.0122
稀有金属矿
 
2
 
1
 
1
 
 
上堡  太平圩
2
 
1
 
1
0.141
0.141
0.0393
0.0393

 

矿藏类别及矿种
 
主要产地
矿藏规模
勘探储量
保有储量
小计
大型
中型
小型
矿点
放射性矿
 
2
 
 
1
1
 
 
永济  公平
2
 
 
1
1
 
 
非金属矿
 
77
6
17
39
15
 
 
大理石
上堡  导子
2
 
2
 
 
4220万立方米
4220万立方米
玄武岩
大和圩
1
 
 
 
1
219.49
219.49
辉绿岩
上堡  磨形
2
 
1
1
 
2838.7
2838.7
高岭土
集贤 龙形 太平 磨形
12
1
3
1
7
8000
8000
膨润土
龙形
1
1
 
 
 
222.213
222.213
耐火粘土
公平 太平圩
2
 
 
2
 
87.8
87.8
石英砂
南京 哲桥 坛下
3
 
 
 
3
1350
1350
红柱石
 
1
 
1
 
 
110.2
110.2
滑石
 
2
 
1
 
1
9.408
9.408
石墨
 
1
 
 
1
 
36832.12
36832.12
石灰岩
 
38
3
7
27
1
12900
12900
白云岩
 
7
1
1
4
1
286.45
286.45
砂粘土
 
4
 
1
3
 
 
 
石棉
 
1
 
 
 
1
 
 
化工原料矿
 
7
2
 
1
4
 
 
硫铁矿
 
3
 
 
1
2
142.54
 
钾长石
 
3
2
 
 
1
900
900
 
1
 
 
 
1
 
 
固体燃料矿
 
10
 
2
6
2
43293.30
43293.30
无烟煤
 
9
 
2
5
2
43285
43285
烟煤
 
1
 
 
1
 
8.3
8.3
特种非金属矿
 
2
 
 
1
1
 
 
金刚石
 
1
 
 
1
 
 
 
水晶石
 
1
 
 
 
1
 
 

    说明:未计入本表的矿物尚有铍、钛、锆、锂、铷、独居石等9种,多伴生于其它矿物内,没有独立矿床。

第八章

自然灾害


第一节  旱灾
    据清光绪《耒阳县志》等的不完全记载,耒阳从宋嘉泰二年(1202)起,至清宣统元年(1909)止的707年中,共发生90次大旱。其中记载较详的几次是:宋嘉定八年(1215)五月大旱,草木枯,百泉竭。元至顺二年(1331),连遭水,旱灾害,民食草殆尽,疫死者十之八九。明宣德九年(1434)春夏大旱,陂塘干涸,农田禾稻尽焦,秋收无几。明天顺三年(1459)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饥殍者不可胜记。明弘治元年(1488)正月至九月不雨,无苗,百物食尽。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春夏大旱,秧不能植,九至十一月又无雨,炎热如夏,民大饥困。清顺治十年(1653)夏旱,田业荒芜过半。顺治十四年(1657)又大旱,收成仅十分之一二。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八月至次年三月无雨,下耕者仅十分之二三,五月复大旱,八月又霖雨不止,所余冕稻,多被水伤,民皆食蕨根度日,鹄形鸠面,凄惨难言。清嘉庆十二年(1807)大旱,次年春斗米值钱七百,民苦乏食,多茹草聊生。
    民国时期的较大干旱,见之于报刊记载的共有12年,其中特别严重的3年,即:民国10年(1921)入春后长期不雨,大部分地方早稻不能下种,各地乡民争水诉讼案件层出不穷。5月间荒象已成,青黄不接,到处都有饥民坐食排饭,其未能外逃者,即采食野草充饥,饿毙者时有所闻。及至夏秋以后,旱尤酷烈,各地禾苗大部枯死,早稻颗粒无收。民国23年(1934),从夏迄秋,久晴不雨,赤地数百里,溪坝断流,禾苗枯萎。是年米价昂贵,斗火值银洋2元,民多掘食树根。全县受灾人口达41万。民国33年、34年连旱,甚者田土龟裂,颗粒无收,到35年灾情仍在继续发展,以至4—7月间,全县大饥,饿死731人。
    1950—1990年的41年间,耒阳有36年发生干旱,频率为26.8%;特大干旱2年(1963、1989),频率为4.9%。一年之中,以夏秋为主,秋旱最多。夏旱一般从6月下旬开始,立秋前结束,平均时段是6月25日至7月30日,旱期为36天,一次最长的夏旱期为55天(1980年6月11日至8月4日)。秋旱一般从8月下旬开始,霜降前结束,平均时段为8月27日至10月31日,旱期为48天,最长旱期为81天(1963年)。干旱是耒阳农业丰收的主要气象障碍因子。以1963年为例,从上年11月28日到本年11月11日,冬春夏秋连旱四季,未下过透雨,干旱总日数275天。其中夏秋干旱时间152天,雨量偏少4成多,塘干库尽,溪水断流。有1076个生产队无水吃,占全县生产队总数的15.5 %。受旱稻田53.31万亩,占全县稻田总面积的85.666%,较上年减产粮食6510公斤。
   
耒阳市1959—1990年夏秋干旱灾情表
    单位:万亩、吨

年份
干旱天数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减产粮食
年份
干旱天数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减产粮食
1950
45
10.30
4.13
1350
1972
57
3.90
1.30
2100
1951
45
2.00
0.80
1150
1973
46
13.00
3.00
2500
1954
102
4.00
3.00
5250
1974
90
11.00
4.00
6000
1955
80
1.00
0.40
700
1975
34
12.00
6.00
9000
1956
114
12.50
5.00
1210
1977
30
10.00
2.30
580
1957
72
7.00
2.80
4500
1978
85
17.00
8.70
31000
1958
60
2.00
0.50
950
1979
107
32.00
21.00
49000
1959
116
8.80
3.90
6000
1980
111
33.00
15.00
29990
1960
92
8.85
3.50
7500
1981
85
16.60
11.80
25000
1961
36
1.38
0.55
150
1982
81
24.20
13.70
 
1963
152
53.31
53.31
6510
1983
61
29.40
3.37
2604
1964
97
42.00
28.00
55000
1984
52
20.88
14.40
 
1965
104
45.00
31.00
60000
1985
82
24.20
6.76
4979
1966
57
7.30
2.90
8500
1986
101
55.80
19.62
33786
1967
90
10.80
4.30
8500
1987
100
53.60
9.34
10808
1968
67
6.30
2.50
5000
1988
87
34.63
8.54
7609
1969
63
4.20
2.50
5000
1989
122
19.80
7.86
5868
1971
92
7.40
2.50
5000
1990
63
29.30
8.17
6274


第二节  水灾
    耒阳的洪水灾害有山洪和洪渍两种。山洪多发生于马水、浔江等山间小河溪沟沿岸,洪渍则发生在耒水和舂陵水两岸低洼地域,总面积约86000亩。
    据蔡伦庙碑记载:南朝梁天监二年(503),耒水暴涨,涌蔽障隍岭以下,淹没邑舍几尽。这是耒阳遭受水灾的最早历史记录。以后的水灾记录主要有:南宋嘉泰元年(1201),大水漂没无数,邑民居室尽光。元大德元年(1297)七月,衡阳、耒阳大水,溺死300余人。明正德十三年(1518)三月大雨,河水溢浸城郭,房屋及居民多漂没者。明万历中十四年(1616)五月初二,大水自郴江凤溪发,至初五,耒水突高10余丈,涌入城郭,房屋什物洗尽,沿河一带居民毙于水者无数。明顺治十三年(1656)六月,耒水暴涨,近岸民室、牲畜漂没无数;七月二十四日又夜雨大作,平地水深忽2丈余,山崩路陷,死者千计。清嘉庆十七年(1812)五月,大雨如注,数昼夜不止,山石崩坠,陡涨10余丈,时禾将熟,概被淤泥压损,民舍畜物漂没无数。清道光六年(1826)六月二十六日夜降暴雨,次日晨马水、浔江、芭蕉、大陂市、淝江等处山洪暴发,霎时平地水深丈余,沿河溪两岸漂没庐舍、人口、牲畜、什物无数,禾苗概被泥水浸坏或被泥沙所压。据不完全统计,自南朝梁天监二年起至清末止,耒阳共发生大水灾49次。
    民国时期的较大火灾,据记载共有14次。民国4年(1915),被大水淹没的山亩和溺死的人口无法统计,造成大饥,饿殍载道。民国11年(1922),山洪成灾。民国26年(1937)自7月11日起,大雨多日不止,耒水横流,县城河街水深数尺,乡区低田概被淹没。民国38年(1949),自春至夏连日淫雨,洪水泛滥,耒水、舂陵水沿岸低洼处的田亩、房屋几乎尽被冲洗。
    1950—1990年共有9年发生山洪灾害,频率为22%;有15年发生水涝灾害,频率为36.6%。洪涝时段主要集中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1961年为百年不遇的特大水灾,连续出现3次洪涝:第一次,4月16日—20日暴雨频繁,雨量达181毫米,耒水、舂陵水洪水陡涨,21日耒水洪峰达80.41米;第二次,6月9—12日雨量169毫米,特别是耒水上游的雨更大,使中、下游洪水陡涨,13日耒阳河段最高水位达81.85米;8月28日出现第三次洪水,耒水洪峰81.25米。全县受淹田土面积达15万亩,淹没房屋13000余间,倒塌房屋2138间,冲垮小型水库12座,冲走耕牛9条,死14人,伤8人。大水涝还有1962、1975和1981年。1975年5月雨量为437毫米,计大雨5次、暴雨2次,低洼处多次被淹,全县共淹没稻田14.7万亩,冲毁稻田45000亩、塘坝452处、渠道1036次,倒塌住房929间、杂房4422间。8月5日大暴雨179毫米,又造成山洪暴发。1984年5月30日22时至次日8时,县境北部遭特大暴雨袭击,降雨量为140毫米,最多的洲陂乡达290.4土面积11.8万亩,冲倒房屋1017间,冲毁塘库432处,冲断公路109处、桥梁73处、伤70人。1986年地处耒水上游的东江水电站建成,蓄水81亿立方米,拦截了集雨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的水量,使得中、下游洪水总量减少,1986—1990年耒阳河毁河段最高水位只有77.19米(1989年4月10日)。
   
耒阳市1950—1990年水灾情况表
 单位:万亩、吨

年份
类型
次数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减产粮食
年份
类型
次数
受灾面积
成灾面积
减产粮食
1950
山洪
1
8.96
4.48
2680
1970
水涝
3
4.20
2.10
1580
1951
山洪
2
7.54
3.77
2150
1972
水涝
2
2.20
1.10
1130
1953
水涝
1
7.68
3.84
2600
1975
大涝
2
14.70
 
 
1954
水涝
1
5.60
2.80
2100
1978
水涝
1
11.16
4.22
 
1955
水涝
3
3.86
1.93
1460
1980
水涝
2
13.70
 
 
1957
水涝
2
8.80
4.40
3030
1981
大涝
1
10.98
2.89
2507
1960
山涝
1
2.42
1.21
900
1982
水涝
3
5.94
3.06
 
1961
特大水涝
3
15.00
4.11
2950
1983
山洪
2
5.97
2.55
3175
1962
大涝
1
7.80
1.48
4750
1984
山洪
2
11.80
 
 
1964
山洪
1
6.84
3.42
2420
1985
水涝
1
1.50
0.82
2403
1968
水涝
2
4.80
2.40
2030
1989
山洪
1
2.97
1.15
1471
1969
山洪
1
4.20
2.10
1840
1990
山洪
1
5.12
1.87
2759

 
 
 
第三节   风、雹
一、风灾
明嘉
    靖二十年(1543)三月,大雨夹冰雹,“拔木裂瓦,须臾昼晦”。清同治四年(1865)三月大风,“拔树掀瓦无数”。民国29年(1940)4月25日下午,在城北附近发生狂风、暴雨和冰雹,倒塌房屋10余栋,压死10人,伤数10人。
    新中国建立后,据耒阳气象站记载,出现大风的规律是:冬半年多为寒潮大风,夏半年多为雷雨在风,一般持续时很短。1982年9月2日下午在大义公社船江大队出现一次雷雨大风,风力达11级,吹倒房屋20余间,受伤7人。1988年8月5月21时30分左右,新大市镇的水东、大兴龙和高炉乡的高桥、湾里等村,遭龙卷风、暴雨袭击,死1人,重伤7人,倒塌住房52、杂屋60多间,损坏房屋130多间,损坏树木1500多株,直接经济损失20余万元。
   
二、雹灾
    1958—1990年,耒阳各地有14年出现冰雹,计23次,最多年5次(1983年),降雹时间都在2—4月,其它各月尚未出现。冰雹强度一般如豆粒,个别有蛋大,下降时间短,范围窄,危害较轻。1981年3月24日的一场冰雹使全县损失谷种5万余公斤。冰无路径,一般从西南伸向东北,途径罗渡、仁义、石枧、龙形、小水、白沙、南阳、市区、竹市、龙塘、江头至导子,其它地方很少出现。

第四节  冰冻
    清康熙九年(1670)冬,大雪60日,山中合抱大树多被压煞费苦心,大河结冰尺余,人皆履冰则渡。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冬,冰厚尺作,40余日始解。清光绪七年(1881)二月,冰结10余天,山木拔折几尽,江河可履冰而渡。民国9年(1920)2月,冻冻20天。民国18年(1929)农历十一月初四至次年二月大寺,塘田结冰盈尺,河水亦冰,蔬菜和部分牲畜被冻死。
    1950—1990年,有27年发生过冰冻,频率为65.9%。其中轻度冰冻18年,频率为43.9%;中等强度冰冻5年,频率为12.2%;严重冰冻4年,频率为9.8%。冰冻发生时间是当年12月至次年2月,以元月最多,占总天数的42.2%,2月占38.6%,12月占19.3%,平均每年3.5天,1976年冬最多有16天。冰冻日数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多,且开始早,结束晚,强度大。根据气象部门观测,海拔每上升100米,冰冻开始与结束时间要比平原地区提前、推迟各3天左右。

第五节  虫灾
    元至顺二年(1331),耒阳发生蝗灾。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耒阳虫食禾,间有成灾者清道光十五年(1835)五—七月,飞蝗蔽天,早、中、迟稻都被啮飞尽无收。清咸丰七年(1857)八月,飞蝗又一次危害水稻。民国20—24年(1931—1935),各地连续发生蝗军,危害甚烈。民国36年(1947),多种虫害并发,一种是红头硬壳者,形如飞蛾,体小;一种颇似粪蛆,食谷极快,致使禾稻锐减5成。
    50年代初,虫害发生较少。60年代,三化螟上升为水稻害虫。在部分楠竹产地,发生竹蝼月蛾危害竹林。仁义、罗渡、南京、磨形、余庆、集贤等油茶产地,暴发过同茶尺蠖。70年代,稻纵卷叶螟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褐飞虱对晚稻危害较大。水稻三化螟仍发生严重。80年代,由于杀虫脒的大量推广应用,和杂交稻的大面积种植减少了三化螟赖以发生的“桥梁田”—中稻,从而使三化螟得到控制,但二化螟却猖獗起来。稻叶蝉更上升为水稻主要害虫,造成青矮病。稻飞虱为主,褐飞虱次之,对早、晚稻均有危害,1981和1987年的6、7月份,在部分地暴发成灾。稻纵卷叶螟也比70年代增多。稻蓟马—直是晚稻秧田的主要害虫。稻粘虫在局部地方也发生严重。1989—1990年,三化螟又在小水、公平等地露头。在黄市、陶洲、盐沙、南阳、亮源等乡镇,连年发生黄脊竹蝗,年均发生面积约35000亩。松毛虫连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第六节   地震   山体滑坡
    清光绪《耒阳县志》载:明崇祯四年(1631)四月十八日四更地震;崇祯十五年(1642)二月又地震,“环铁铮铮有声”。即是说,仅发生房屋震动。
    山体滑坡的事各地间有发生。1969年春,三都公社高龙队一山体滑坡,滑动垂直高度10米,长200多米,使凉水冲水库南干渠高经段被段。1983年春,太平水库北干渠1500米处和南干渠渡槽口处的山体相继滑坡。前者滑动垂直高度15米、长150米,后者滑动垂直高度26米、长110米。这两段渠道因受山体挤压而破损,直接经济损失35000元。1986年7月19日凌晨3时18分,坐落于罗渡乡党田村信厂里的欧阳海灌区右总干渠渠首3.5公里处,因地下暗泉水渗透而被冲刷崩垮,造成外侧山体滑坡,滑动垂直高度65.5米、长115米。这条总干渠设计加大流为40秒立米,相应渠水深4米。7月18日,渠首段仅运行水深3.8米,相应流量38.9秒立米。7月19日的特大滑坡事故发生后,渠道缺口上泻流量达76—77.8秒立米。这段道分两期抢修,共支出中经费83.6万元。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