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钟灵毓秀的青麓山

钟灵毓秀的青麓山

关键词:耒阳旅游,耒阳景点,耒阳历史,耒阳文化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耒阳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0734zx.com
  • 感谢 lei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2910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青麓山位于市区东北面,西南与耒阳市治地的后房镇山马阜岭紧连,盘踞十数里,山势环抱,欲挽乾坤,如耒河的捍门,为一邑治地关锁。
                     
    青麓山下临耒水,砥南来耒水,东回再北。造势青麓山三面环水,挽耒水随山转了半个多圈,使山如袅伸入水中,两岸苕兰敷茵,郁郁葱葱。
                      
    青麓山沉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一方风水宝地,孕秀钟灵。这里有镇邑之宝——凌云塔,这里有曾火红二百余年的青麓书院,还有明万历年间建的文昌阁。

 

    一、镇邑之宝——凌云塔
   
    凌云塔,又名青龙塔、青麓塔,康熙五十八年(1720)耒阳县令张应星建。
                     
    张应星在耒阳任县令十四年多,康熙四十八年(1709)四月——雍正元年(1722)六月。在封建社会,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好父母官。十四年中,他做了许多有益于百姓的好事,他踏遍了耒阳的山山水水,了解了耒阳的民情风俗,为耒阳的兴利革弊积储了第一手资料。十四年中,兴文教,黜陋习;恤民困,除积弊;正人伦,倡孝道;建文庙,修城池;培杜墓,葺庞词;开乡道,筑石路;修津渠,便商旅;建宝塔,壮风水。用现在的话说,真正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康熙丙申(1716)年,他亲自动手主修主纂了《耒阳县志》。他在主纂《耒阳县志》中了解到,一个若大的耒阳县,又是人文荟萃之处,而在历朝历代,虽有举人进士,竟没有一个状元,深表惋惜。
                      
    张县令会风水,他察看了耒阳县城的形势,东、南、西三方地形均高且雄伟,东北山势低,耒水自南而北,转向东北滔滔而去,东北似一操箕口,按风水藏不住才(财)。东北又是县治的青龙方位。青龙低,地脉不旺。在张县令的心中遂形成了筑一七层高浮屠,壮其地脉。浮屠筑何处?康熙五十五年(1716)春,张县令带了吏役去青麓山踩址,在荆棘蔓草中得了一石碑,是明朝一姓曾的人留下的,上刻:耒邑欲兴,须于此处筑塔,以塞泄。张县令建塔计逐决。
                     
    决心下定。张县令召集了县邑乡绅,捐资鸠料,于是年夏动,历八个月方峻工。峻工拆架的次日晨,塔顶的铁葫芦掉了下来,塔身歪斜闪裂,两天后即全部倒了,一时谣传四起。有的说,建塔处是一条青龙,塔建在青龙腰上,塔把青龙压痛,青龙一翻身,把塔给翻倒了。有的说,塔建好的当天晚上,恰是雷公婆当值,巡察人间,塔高突兀,挡了他(她)的路。雷公雷婆发怒,一个闪电,一个雷轰,就把塔给炸倒了。还有一说法,上古时,耒阳有一民谣:耒阳耒阳,周围城墙,儿孙智慧,代代侯王。被从这里路过的申公豹听了,施展妖法,把东北的山压低了三丈三尺,变成了操箕口,并把谣歌改成:“耒阳耒阳,三面城墙,东北低矮,流水精光。”张县令为恢复耒阳“四面城墙”之说,建其塔,山川始其耸其拔,风云憎其突兀,奏明玉帝,玉帝在昏睡中倒下圣旨:派风伯云师推倒此塔。百十种不一的说法,终究塔是倒了,这是事实。
                     
    张县令是一个咬定青山不松劲的人。他认定一个理,既有所异,定有所灵,便一定做对了。他弃前功而图后效,复为之区画,复为购料,复为集资,又在原址重建。
                     
    重建塔时,传说张县令做了两件事。一件是在塔基中心挖了一口三丈三尺深的井,在井里烧了九千九百九十九本经书。俗说:一字值千金(斤)。一本有多少字,九千九百九十九本书里有多少字,有多重,无法计算。张县令说:这样就可以把青龙压住,青龙再也不能翻身了。第二件,是塔的八个屋角上也挖了八个一丈八尺八寸的圆井,每个井里填了三石三斗绣花针。张县令说是塔脚千万铁根,风吹雷打稳不动摇。这些传说不可信,但是可以肯定,张县令吸取了前次的教训,重建时,基脚下得更扎实。张县令与全体主事者不惮寒暑,不计所值,不私锱铢,期年而工再峻。据传,峻工后风伯云师又将建塔情况上奏玉皇,玉皇不信,亲自查看后,传谕说:建塔以振脉气,壮一方文风,此塔与天同寿。此塔至今已近300年,仍挺拔巍峨如昔,雄姿不减当年。
                     
塔临耒水,高七层,八面四拱门,正门朝南。加底座高1米,塔顶1.5米,通高30.22米。有人撰联曰:舟小如梭,横织江中锦绣;塔尖似笔,倒写天上文章。
                     
    青麓山在县治左边,按勘舆学说:左青龙,右白虎。青麓山又称青龙形,故塔名为青龙塔;因塔建在青麓山上,随地而名,又称青麓塔;张县令建塔意在:塔为矫首,迢递入云,取其壮志凌云塔云,为邑士勉,故又命为凌云塔。

 

    二、振文之基——青麓书院
 
    青麓书院在城区东北的凌云塔右侧,文昌阁的左侧,即现在正源校区的东端。清雍正二年(1724)秋天由耒阳县令徐德泰创建。
                     
    雍正元年(1723)年六月张应星离位,次年五月徐德泰莅任。仲夏,徐县令乘船从邑沂耒水而上赴任,过耒洲渡,抵铜锣洲,见塔高百丈,中流砥柱,耸立于耒水西岸,逐向迎接他的县绅黄定周等了解,知塔为前任县令张应星建,助建者有黄定周等四人,并知道了建塔的前因后果,徐县令称赞不已。
                     
    船至塔脚下,徐县令带了随从及迎接的县绅弃船从陆,攀上青麓山,登上凌云塔顶,一邑风光尽收眼底。又陟其山巅,放眼四望,耒水南来,在塔回环东去,流至石铺万又转向北去,青麓山如一葫芦。在葫芦瓶颈的危岸上,凌云塔耸入云霄。塔的右边相距里许是文昌宫。文昌宫与塔之间有一空地,险而夷,高而坦。徐德泰看后叹曰:多美啊!若在塔右宫左的空地上盖一书院,多好啊!建塔以植一邑之风水,办书院以振一邑人文,以达两相须而两相成。建塔,张县令已为之;办书院,当责在本令,谁能为我助?时迎接县令的县绅黄定周、李三侯、谢彝重、梁子凤四人毅然答应以身任其劳。
                     
    徐县令上任后,邀黄定周四人相商议定:一、四邑绅捐资建书院全部经费,徐县令捐俸两个月,不靡费百姓;二、推定黄定周四人主其事,购木石,纠工匠,备材料,筹措区画;三、书院建成后,明谕四乡乡绅捐赠学租田,以养书院各项费用。
                     
    甲辰(1723)七月动,是岁仲冬峻工,一个可容纳二百生员的书院建成了,一切用具也同时置办齐全。学长、讲书、教习、监院都聘请了,正副山长,由县令徐德泰推举报府转呈朝廷礼部委派了。次年春招收了生员,随即开讲。
                     
    书院向全县四乡乡绅募捐学租田,徐德泰县令捐创建田租六石,资朝洛、梁梦魁、蒋国琦等先后都捐了田租给书院。至光绪十一年(1885),青麓书院已有田禾2243担,有田租669石,这在当时是一笔可观的财产,不仅可以解书院教书人员的薪俸,还可资助生员的香火钱。据历史资料记载:青麓书院从1724——1903年曾出举人21人,恩赐举人4人,进士12人,状元一人,青麓书院红火一时,终于了却了张县令一段心愿。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废私塾、书院,兴办学堂,青麓书院改为耒阳县官立第二高等小学堂,附设初中预科班。民国15年又设立乙种师范传习所,后改为耒阳县立初级中学。民国17年因战火,青麓书院被焚。1939年湖南省政府播迁耒阳,省政府为播迁官员子弟,在青麓书院、文昌宫两处旧址上创办精忠学校,分设小学部和中学部,直到1944年6月省政府迁出。
                  
    三、历史久远——文昌宫
                     
    文昌宫,又称文昌庙,文昌阁,是供奉天官和神祗的地方,址在青麓书院右边沿河里许,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知县曾惟悫创办。前后两殿,前殿供奉文昌六星,星经载:文昌六星如半月形,在北斗魁前(即北斗七星之一至四星曰斗魁),其六星各有名: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后殿供奉樟梓帝君。梓潼帝君,神名。明史志记载:梓潼帝君,姓张,名亚子,字滂夫,生于周初,居蜀七曲山,仕晋,战没,人为立庙。唐、宋累封至英显王,道家谓梓潼掌文昌府事及人间禄籍,元加号帝君。天下学校都有祠祀,视为士子中举、文仕官的保护神祗。岁以三月三日为生辰,必遣祭。
                     
    清代,文昌宫虽经多次搬迁,但最后还是定于此地,道士黄鼎臣光绪十年重修。直到抗日战争时才被日寇侵略军的飞机炸毁,夷为平地。

     

    (文/梁晓斌)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