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历史 > 杜甫旅居耒、卒于耒、葬于耒之考证

杜甫旅居耒、卒于耒、葬于耒之考证

关键词:耒阳,名人,杜甫,造纸术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耒阳在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0734zx.com
  • 感谢 leiyang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4287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杜甫旅居耒阳
    杜甫,字子美,其先襄阳人,曾祖依艺为巩令,因居巩。天宝初,甫举进士不中,困长安。天宝13年(753),玄宗朝献三大礼赋,明皇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甫少贫不自振,七八岁属辞,凡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求助亲朋。
    时安禄山叛乱,天子入蜀,甫走三川。肃宗立,甫自鹿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至德3年(758)亡走风翔,上谒,拜右拾遗。后从还京师,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关辅饥,辄弃去。客秦州,负薪采橡粟自给,落流剑南,结庐成都西廓。久之,召补京兆功曹参军,道阻不赴。会严武节度剑南东西川,往依附。武再帅剑南,表甫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武与甫世旧,待遇甚厚。武卒,甫无所依,乃之东蜀就高适。既至,而适又卒。是岁,蜀帅相攻杀,大扰,甫无处立足,乃携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亦乱。大历5年(770)四月初八,潭州(长沙)兵马使臧介杀都团练使崔瓘,并追杀崔亲族。崔瓘系甫舅族,甫大恐,漏夜乘船,乃沂沅湘到衡山,拟向郴州投靠时任郴州录事参军的舅舅崔玮。至耒阳方田驿,耒水暴涨,遇阻十余天,时杜甫饥病交迫。耒阳县令聂,具舟往迎,馈以米、酒、肉接济,迎还县邑,待以上宾。甫遂旅居耒阳。

杜甫卒于耒阳
    杜甫卒于何处?查找史料,说杜甫卒于耒阳的说法具有说服力。
    《新唐书·卷二O一·文艺传·杜甫》六一二页载:“甫下江陵,沂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令不时馈牛炙白酒大米,一昔卒,年五十九。”
唐郑处诲《明皇杂录》载:“杜甫客耒阳,游岳庙,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羁旅憔悴于衡之耒。甫投诗于宰。宰遂致牛炙白酒以遗甫,甫饮过多,一夕而卒。”
宋王彦辅《尘史》载:“子美卒于衡之耒阳。”
    《辞海》(中华民国三十六年版·中华书局)六七三页载:甫“大历中游耒阳大醉,卒。”
    《全唐诗》五O九页《杜甫》传载:甫“寓居耒阳,卒,年五十九。”
    杜甫卒于耒阳,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了。

杜甫葬于耒阳
    杜甫葬于何处,首先请看耒阳。
    1、耒阳市区东北的耒阳一中校园里有杜甫墓。墓四周麻条石砌就,墓额嵌有石刻:“有杜工部墓王禾立石”,均阴刻。王禾,又名王和,据清光绪11年(1885)《耒阳县志·卷四职官》载:王禾,宋景定年间(1260-1264)任耒阳县令,杜墓立有石碑。墓前左竖有国民党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立的墓碑,抗日战争时期,湖南省政府于民国廿八年至三十三年搬迁耒阳期间,薛岳立作序立石。在墓的西、北两面尚存有杜陵祠的一角。杜甫墓已列为省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2、清光绪11年(1885)《耒阳县志》刊刻了历朝历代官员、文人到杜甫墓吊念杜甫的诗词百多首,其中最早的是唐大历7年(772)戎昱写的《耒阳溪衣行——为伤杜甫作》。这首诗见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一3026页,还可在198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全唐诗》677页见到。实际这两本《全唐诗》出于同一个版本,都是清康熙46年御制全唐诗版的影印本。
戎昱(741-791),荆南人,进士,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建中时为辰、虔二州刺史。据臧维熙《戎昱诗注·前言》中说:戎昱“大历3年(768)谒杜甫于渚宫(别宫,在今湖北江陵城内),此后十数年放游湘水一带。”《中国历代作家小传》中又说:戎昱“大历7年(772)过耒阳,访杜陵,作《耒阳溪夜行——为伤杜甫作》。”戎昱写这首诗时,距杜甫逝世仅两年。
    第二位到杜甫墓上吊念并留诗于世的是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贞元初(785)进士,任监察御史时,因上疏谏宫市之弊被谗,德宗怒贬阳山(今广东阳山市令。永贞中改任江陵法曹参军,贞元17元(801)由郴州客耒阳,作吊杜墓长诗,诗中有:“……今春偶客耒阳路,凄惨去寻江上墓。召朋特地踏烟芜,路入溪村数百步。招手借问骑牛儿,牧童指我祠堂处。入门古屋三四间,草茅缘砌生无数……”韩愈写此诗时,距杜甫逝世也只有31年,当年目击杜甫卒、墓者大有人在,连牧牛儿都知道杜甫墓所在地——祠堂里。按旧时官场上的惯例,内官左迁,外官奉若神明,县官敢引韩愈去吊假墓?
    在唐代,到杜甫墓上吊念的就有唐昭宗三年进士,官任礼部员外郎的裴说;晚唐和尚释齐已及徐介、孟宾于、罗隐等,他们都留下了吊念诗。
    3、《寰宇记》载:“子美其坟在耒阳县北二里。”《类苑》云:“甫终耒阳,业墓之。”《石亭遗记》云:“子美葬所,一云巩县,一云迁葬岳阳,考二处志,皆无子美墓……”,“耒阳有墓,有祠堂,志有载,甫墓当在耒。”
    4、杜陵祠。韩愈去吊杜墓,“牧童指我祠堂处”,“入门古屋三四间”。这就说明,杜甫死后31年里,已在墓地建了祠堂,虽然简陋,只“老屋三四间”。据县志载:初建成后,县令申详上宪,配有供俸常额,明及明前额编门子一人看守,清门子易为僧。每岁孟春三日孟秋三日县官率师生行释奠礼。清孟春三日易为三月三日,秋奠如旧。
    耒阳县志又载,唐天佑时,县令朱昂重建,将杜陵祠扩建为杜陵书院,建成前后两栋,均楼房。坐西朝东。前栋,四缝三直,中间厅堂,供杜甫全身檀木雕像。两边住房,楼上楼下四大间。从厅堂进去,即后栋。后栋中间天井是杜甫墓,南、北、西是围墓而建的楼房,左三右三后四,走马楼。楼上楼下共二十间,是为书院的书房宿舍。各朝各代都对杜陵祠进行修葺或重建,有名可稽者有:后晋黄廷翰,宋嘉定杜惟一、黄君茂,宋景定王禾,元至正党思聪、吴镆,明代邓淮、王道、张齐贤、罗处约、徐得之、蒋莘夫,清代屈成品、刘宗沛、李汝南、刘梦兴、张应星等。杜陵祠每次重修重建,都刻有石碑,碑文收入耒阳县志上有:宋赵师古、明邓淮、清彭而述等,或为序或为记。杜陵祠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被无知者拆去扩建耒阳一中,仅余下后栋西北一角,碑被毁去下屋脚。杜甫檀木雕像被红卫兵破四旧时烧掉。
    5、杜陵桥。杜陵桥在杜甫墓东南方里许,原名洞阳桥,梁天监癸未2年(503)建。杜甫墓葬桥北里许后,要到杜墓,必经此桥,群众遂将洞阳桥改名杜陵桥。明嘉靖重修桥时,桥面青石中杂白纹,石工就纹理砌梅一树,成耒阳一景观,有诗云“杜陵桥上一树梅”,县令张应星作诗曰:如何春近转严寒,始信阳生冬未残。不必岭梅先得气,杜桥也有一枝看。

杜甫葬地历史上的分歧
    历史上,对杜甫的墓葬地,只因一个人而产生了分歧,这个人就是元稹。据有关资料说:元和中元稹为杜甫写了墓志铭。说甫扁舟下荆楚,旅殡岳阳,其孙嗣业迁葬首阳。
元稹,字微之,河南河内人,元和初进士,拜左拾遗,元和末年(820)迁膳部员外郎,长庆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后又迁中书舍人翰林承旨学士,大和3年(830)为尚书左丞,旋又改为武昌节度使,卒年53岁。
    首先,我们必须弄清楚元稹是不是为杜甫写了墓铭志。
    1、元和初(806),元稹中进士,方踏入仕途,在整个元和期间,元稹官不高,名不显,默默不闻,到长庆以后,稹才逐渐上升,到大和3年(830)后位方显,但不久已卒,终年才83岁。笔者认为,元稹,既不是杜甫的同乡,又不与杜甫同时代人或学生,元稹为杜甫写墓志铭似不可能,我认为这块墓志铭是后人伪造的;2、杜甫的祖籍在襄阳,随先祖居巩县。偃师首阳在河南,首阳山在河南偃师县西,北接孟津县界处。巩县在河南省荣阳县西,洛水东,相隔数百里。按历史习惯,会葬首阳吗,坟从异地(耒阳)又迁到异地(首阳)可能吗?3、杜甫活着时,已衣食不济,死后40余年,南朝梁刘俊《类苑》云:杜甫子孙不显,生活仍很贫穷,子杜克武病不克葬,复命子嗣业,以家贫无以给丧,卒先人之志。从此可以看出,杜甫的后人是无能力将杜甫的墓棺从耒阳迁到首阳或巩县去的,千里迢迢,在当时交通不发达的唐代,要多少时日?要多少盘缠费用?可能吗?
    明 《石亭记》云:“子美葬所,一云巩县,一云迁葬岳阳,考二处志,皆无子美墓,则死葬于耒阳决矣。”

    (作者陈列菊,长期从事历史文化工作,曾多年担任市志编纂及领导工作,退休后仍笔耕不辍,搜集和撰写了大量反映本土文化且很有价值的文章。)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010-61744288 传真:010-61744588 邮箱:union#ccoo.cn
地址: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305-308 邮编:
Copyright © 2004-2024 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id":"10"}'>